聖文德講座-05

文德著作介紹:「方濟大傳」的靈修含意(續)   (四)聖文德的著作特色 正如前文所述,聖文德所著的「方濟大傳」的貢獻並不在於文字的內容上,而是將資料的重新編譯。他編譯時,大部份的內容均來自薛拉諾及朱利亞的著作;「三友拾遺」及「亞西西文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然而,聖文德的超卓貢獻在於他在編譯時,正如他在「若望福音註釋」所指出的,將資料從「可見」走向「不可見」。方濟在歷史中可見的生命,將聖文德帶進一個充滿奧秘、不可見的天主隱藏的計劃。在序言的開端,聖文德已對方濟的生平作出讚嘆: 高達德編譯:聖文德方濟大傳 在亞西西城,有一個人名叫方濟,其為人也有口皆碑,百世留芳。 因為聖善仁慈的天主,曾恩賜他一生擁有豐富的聖寵及天上的神恩, 並拯救他於此世的危險。   方濟一如其他幼童,生活在世俗的人中。 並於其他幼童接受了同樣的教育。 稍稍學會了寫讀之後,便獻身於營利的商業。 但因了天主聖寵的幫助,他雖然時常與其玩伴, 恣意享受沉弱於玩樂,但從未隨從了肉慾的誘惑。 與他同生活一起的人們,雖然都是滿腦子發財思想的商人, 方濟自身也非常熱中於圖利,但從未真正信賴金錢和其厚積的財富。   聖文德如此形容方濟的蒙召:「因為聖善仁慈的天主,曾恩賜他一生擁有豐富的聖寵及天上的神恩」,指出了方濟的聖善是由於天主聖神的恩賜,為他打開恩寵的寶庫;這份恩賜的開展同樣發生在所有基督徒身上。這份聖神的恩寵就是「神學大全」(Breviloquium)所指的:淨煉、光照、合一。這是由於聖文德受當時的兩位作家:Pseudo-Dionysius 及 Thomas Gallus 的影響。他們均認為靈修生活的成長是需經過不同的階段:淨煉、光照、合一。但聖文德作為方濟的弟子,他對靈修的看法當然不止於這階層性的進展。聖方濟的「造物讚」打開了新的視野:我們可以從最微小的受造物中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及恩寵。這為聖文德而言,是一份挑戰,讓他重新思索這階層性進展的新視野。當聖文德編譯薛拉諾及朱利亞的資料時,他已發展了一套完整的神學。他設想天主為人類寫了三本書:創造之書(Book of Creation)、聖言之書(Book of Scripture)、生命之書(Book of Life)。若亞當沒有犯罪,「創造之書」已能有效地帶領人類發掘天主的大能、智慧、美善。但由於罪惡,致使「創造之書」被掩蓋了,天主便賜給人類「聖言之書」。在它內,人類能發現天主聖三,並透過恩寵的光照,人類能在它內發現「生命之書」而使生命趨向圓滿。 整個文件的中心焦點是「十字架」,聖文德通常將被釘耶穌的十字架放在整個理解的中心。在「方濟大傳」的第九章──整個文件的中心──聖文德將方濟的心靈熱望等同於被釘的主耶穌。   (五)從「方濟大傳」看方濟對創造及被釘的基督 高達德編譯:聖文德方濟大傳 人的口舌不能描繪方濟對其淨配基督的熱切愛德, 他如同一塊燒紅的炭,好像完全為天主聖愛之火所吸收。   他一聽到有人提起天主聖愛,便立時興奮起來, 並如此地深受感動和發熱,就像其最深的一條心弦, 為天主聖愛的話所撥動。 他常說: 以天主的聖愛四字求取珍貴祖業─施捨,構成一種貴人始能有的豪氣, 凡認為天主聖愛不如金錢貴重者是糊塗蟲。   天主聖愛所有不何估計的價值,是爭取天國的唯一事物。 天主的聖愛應當大大受到我們的愛,因為天主聖大大愛了我們。   方濟找尋各種機會,來愛天主於一切事之上。 他為天主之手的工程而喜悅。 他觀賞到地上的景物,其心靈便高舉給予生命的泉源和萬有的真源。   他在所有美麗的事物上,見到美麗自身; 他到處與其所愛者相偕不離,因為其所愛者的相似點, 深印在整個受造物上。   天地之間的一切,都是他藉以登上並擁抱其渴望的天主的梯子。 因了他出奇的信德,他在一切事上嚐到了美善自身,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4

文德著作介紹:「方濟大傳」的靈修含意 (一)背景 聖文德在1260年於納邦舉行的小兄弟會總會議中,被委託重寫一本方濟的傳記,以取代所有現存的傳記。這些現存的傳記包括:薛拉諾所寫的第一傳記、第二傳記、聖方濟的奇蹟、及朱利安著的聖方濟傳。面對這些傳記,聖文德發現有一些問題存在:薛拉諾所寫的兩本傳記,相差超過24年,而朱利安所著的傳記則過於簡短,而出現遺漏或壓縮了重要的資料。因而,聖文德希望透過這本新的傳記表達出一套深厚而恆常的靈修神學。他編寫時的政治動機相當明顯:由於早期的傳記包含了太多聖方濟原始的精神,這為聖文德重整修會的制度有著相當大的困難,因此他要從靈修的角度重新編制聖方濟的經歷。「我自知無能,也不配撰寫如此堪為我們取法和尊敬的方濟的生平,如非為了眾弟兄熱忱的期望,及總會議的一致要求,我決不敢嘗試這工作。」(文大序3)同時,他為了能撰寫這本傳記,曾作了深入的研究,並走訪了那些曾與聖方濟一同生活而仍活著的早期兄弟。「我曾親自探訪了其生於斯,和死於斯的處所,並與若干尚健在人間的他的密友,尤其是若干親自體驗到其聖德的芬芳,並嘗試倣效其生活的弟兄們,做了謹慎的談話;這些證人的守正不阿,以及他們實話實說的明顯事實,令我們對他們作證的事實,放心信賴。」(文大序4)聖文德亦清楚地指出他所用的方法:「本書的敘述事件,並不常依年代的秩序,反之為了避免紊亂不清,我立意更為系統化,將發生於不同時間,而屬於類似的事聯結一起,同時將發生於同一時間,而屬於不同主題的事予以分離。」(文大序4)因此,聖文德主要是將薛拉諾及朱利安的作品逐字記錄地編譯出來。但他卻非常獨特地將這些資料以一套完整的靈修神學組織及詮釋,而完成了這本「方濟大傳」,其後亦為禮儀的誦讀而編輯了「方濟小傳」。 聖文德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這委託給他的差事,在1263年於比薩的總會議中,呈獻了他的作品「方濟大傳」。當時出席的還有34位省會長。在1266年於巴黎舉行的總會議,批准及認可了這個傳記作品;同時亦決議要銷毀所有在「方濟大傳」之前所有的方濟傳記資料。如此,聖文德所著的「方濟大傳」在十三世紀開始,便在教會及歐洲社會中廣泛流傳。由於這個銷毀的命令正好反映出當時修會對文件的保留的觀念不足,同時在這個嚴苛的指示命令下,不但一些應予保留的手抄本消失了,也開始讓這些手抄本在方濟會士們中間分散著。在這個情況下,有關方濟人格及其作品的認知上就非常貧瘠了。這個情況維持好一段時間:1768年才重新獲得薛拉諾的「方濟第一傳記」;1806年才獲得薛拉諾的「方濟第二傳記」;1899年才獲得薛拉諾的「論方濟的奇蹟」。 基督教學者保羅沙巴底 (Paul Sabatier) 於1894年出版了「亞西西聖方濟之路」一書,同時引起了一些歷史學者的注意,他們希望復興早期方濟會的資料及其原始精神,這似乎是對聖文德所著的傳記及他的政策持有相反的意見。事實上,在聖文德發出如此指令的時候,也有許多神修派的弟兄們作出指責,認為聖文德的方濟傳記是以技巧寫成,並且遺漏了許多古老的說明。   (二)聖方濟生平的靈修 聖文德欲表達的靈修可從他著作的「方濟大傳」的結構中了解。從序言中,聖文德表達出他並非依照編年的記述法編譯,而是按「主題」。第一至四章:描述聖方濟的早期生活、他的皈依、如何建立修會、及修會的發展;第五至十三章:主題編譯;第十四及十五章:方濟的死亡及宣聖。現將第五至十三章的主題細列如下: 「淨煉」階段 第五章:方濟的克己生活,受造物提供他的神恩。 第六章:方濟的謙虛與服從,以及在細小事上天主如何俯就他。 第七章:方濟對貧窮的熱愛,以及天主如何以奇蹟照料其需要。   「光照」階段 第八章:方濟對受造物的同情,以及受造物對方濟的愛。 第九章:方濟熱烈的聖愛及其如何渴望殉道。 第十章:方濟的熱心祈禱及他祈禱的效能。   「合一」階段 第十一章:方濟對聖經的瞭解及其先知之恩。 第十二章:方濟在宣講的實效及其治病的神能。 第十三章:方濟的五傷。   從這三個階段中,讀者會發現有另一個節奏。在「淨煉」階段中有很明顯的「相對的巧合」(coincidence of opposites):在第五章內,方濟的克己相對於天主的富饒透過無靈的受造物給與他的神慰。「有一次,方濟在聖烏爾巴諾隱修院患病甚重時,他感到自己需要一點使他有力的東西,他便要了一杯葡萄酒。人們告訴他說:那地方一滴葡萄酒都沒有。他便請他們給他倒一杯水。水端過來後,他就畫了一個十字降福了水,馬上水就變成了上好的酒。於是該窮會院無力提供的事物,他的聖德卻供應給了。他一嚐了酒,馬上感到身體好得多了。」(文大5:10)「一夜,正當他躺著思念天主時,忽然聽到七弦琴演奏無比美妙的聲音。他雖看不見誰在演奏,但由於音樂時起時落,可以認定演奏者在來回徘徊著。全神嚮往於天主內的方濟,聽到了這奇的音樂,感到如此的快樂,致使他自覺離開了世界。」(文大5:11)「試想,方濟的良心何其純潔,其聖德何其高妙!一如他的意願,無情的火喪失了其燃燒的能力,清水變成了美酒,天使為他演奏,天上的光為他指路。」(文大5:12) 這種似乎矛盾的秩序在第六章亦繼續出現。聖方濟的謙遜服從,被天父在他身上所行的奇蹟中的服從所平衡了。「方濟擁有豐富的謙虛,它是諸德的護守者與冠冕。他本人則是基督成德生活的明鏡及光芒四射的楷模。但是,他自己心目中,他只是一個罪人。其神業的進展,就以這為基礎;而這基礎乃是他獨如一位明智的建築師,由基督所學得的。他常說:天主聖子由崇高的聖父懷中降來人世,為分擔我們的不幸,而成為我們的主及師傅,正為了以言以行訓導我們的謙虛。」(文大6:1) 在第七章中,記述方濟如此熱愛貧窮,天主卻以奇蹟照料其需要。「方濟在接近里野地地區的一座隱修居所內臥病不起時,一位醫生曾經盡力照料了他,聖人因為一無所有,對報答醫生也一無所能,但天主酬報了該位醫生熱心的努力,使得他在此世也不無報酬。這位醫生剛盡其所有財力起建了一座新房子,這房子的牆自上至下,裂開了一道縫,使得整座房子有坍塌的危險。人力對這座房子,似乎沒有挽救的可能;不過,醫生卻將其希望完全寄託在聖方濟身上,並請求弟兄們給他一點聖人觸動過的物品,他一請求後,終於得到了聖人的一撮頭髮。他將該頭髮,夜晚時放該裂縫中,翌晨一起床,他發現裂縫如此嚴密結合起來,以致完全沒有了裂縫的痕跡;而夾在當中的頭髮,也不可能被取出來了。」(文大7:11)「又有一次,方濟計劃到一座隱居之所專務祈禱,由於他身體虛弱,故騎一匹屬於一位勞動者的驢子。那時正值盛夏,驢的主人疲憊不堪,口乾舌燥,使得他在方濟後面叫喊說:『除非立即有水可喝,我便要渴死了。』方濟立時下來,跪在地上,雙手向天,舉行祈禱,直至自覺為天主所俯聽。祈禱完畢後,就對其驢主人說:『請到那巨石下,你將會在那裡得見有水滾滾流出來,仁善的基督就在此刻使石頭為你而流出來。』因了天主這麼容易俯聽其忠僕方濟,一個口乾舌燥者,能由巨石中得飲清泉,以解其燥渴,這都為了一個人有力的祈禱。該處過往未曾有過水,此後,既使有人作了仔細的搜尋,也沒有找到水的痕跡。」(文大7:12) 當進入第二階段,即「光照」階段時,這種「相對的巧合」的技巧並不十分明顯,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第八章論及聖方濟對受造物的同情時,表達出他對受造物的愛,而受造物亦相應地作出回應。「同情有如保祿宗徒所說的:它有裨於一切。這同情充滿著方濟的心胸,並深入其五內,使得他整個生活似乎完全為它所統馭。就是這出自愛的同情,使得他以祈禱結合天主,並使他因了分擔基督的苦難,而變成了基督。也是出自愛的同情,導引他奉獻自己與近人,並使他有了萬物的和協,而讓人返回到原初的無罪。」(文大8:1) 在第九章的描述中,聖方濟懷有如此熱烈的聖愛,使他多麼渴望殉道,並到回教徒的地方為主作證。「聖方濟由於愛火炎炎,熱切希望獲得其愛火不可能熄滅,而其英勇也不可能摧毁的殉道者的光榮勝利。他既為這完美的聖愛所燃燒,而愛又是與怕懼不能並存的,所以他所憧憬的目標,藉著殉道的劍,將自身作為生活的祭品,獻給天主,以便以這方式來補償基督為我們受死的大愛,並激勵他人也愛天主。」(文大9:5)「熱愛基督的方濟,雖然全心期望為基督捨命,但由於天主仁慈地安排及聖人的功德,未能如願以償。他所以未死,是為了將來取得更為光榮的特恩,同時又贏得其深切期待的殉道光榮。天主聖愛之火如此灼熱在其心中,故將來必須明白地表現在其肉體上。」(文大9:9) 雖然他未能如願地殉道,但他的渴望卻標記性地實現,滿全在主耶穌賜給他的五傷中。第十章記載了聖方濟因他熱心的祈禱而行了不少奇蹟。「柏路佳教區的聖尤斯定隱修院院長一遇見方濟,便立即下馬,以表示其尊重之意,並為了和聖人談論其神修生活。他們在愉快地交談一陣子後,院長便向方濟告辭,並謙虛地請求方濟為他祈禱。天主的人便回答說:『我很樂意為你祈禱。』及至院長離去不遠,方濟就轉身向同伴說:『弟兄,請稍候片刻;我要踐行我的諾言。』就正在方濟祈禱時,該院長忽然自覺心內從未體驗過的喜樂及熱誠之神,致使他神遊於天,並且迷失於主內。如此不久便醒了過來,他才明白了這是方濟祈禱的功效;自此之後,他較前更喜愛方濟會,同時,他常將這事告訴他人,並視之為一個奇蹟。」(文大10:5) 在第三階段,即「合一」階段中,那種「矛盾」的秩序再次出現,但不及在「淨煉」階段中,如此生動的手法。「方濟的言語猶如灼熱的火,通透人心的深處,使聽眾的心靈洋溢著驚奇。方濟的談吐雖不具文才,卻往往表現出來自天主默示的信號。」(文大12:7)聖方濟所修的德行在第十三章達至最高峰,就是他印上了被釘耶穌的五傷。「於是,方濟先做了熱誠的祈禱,然後由祭台上取過福音書來,並叫他虔誠而有聖德的同伴,因聖三之名打開福音書。每次遇到的都是基督的苦難,方濟因此便瞭解到,自己在離開世界之前,必須像基督一樣受苦難,就如自己一生,事事像似了基督……在接近舉揚十字架慶日的清晨,正當他在山上全神貫注於祈禱時,方濟看見有六個如火的翅子的熾愛者由天而降,這神視迅速地降來,並停留在靠近方濟的空中。此時,他見到在翅子中間有位被釘的人的形象,這人的手和腳伸開來,並被釘於十字架上,兩個翅子高舉在其頭上,另外兩個則自兩旁伸展在飛動著,而其它兩個則掩著祂的身體……他因見到了這奧秘的神視,而驚奇出神。他清楚明瞭基督的苦痛和長生不死的熾愛之神,是不能並立的,最後由於天主的默示,他才懂得天主所以展示他這神視,是為叫他看出一位熾愛基督者,可以只靠了火熱的愛德,而完全相似基督,並不必粉身碎骨。神視消逝後,方濟的心為一種可奇的愛火所燃燒,而其身上則印上了一個更為可奇的形象,就是在這時刻,鐵釘的印,出現在他的手足上,猶如在神視上見到的被釘於十字架的那人一樣。」(文13:3) 由有關方濟印五傷的敘述開始,整個傳記的編排從「主題」式的秩序再次進入「編年」式的秩序。傳記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就是聖方濟的死亡及宣聖。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編年」式的秩序亦是依從著「淨煉、光照、合一」三個階段。聖方濟從淨煉:他的皈依,經歷光照階段,藉著印上主耶穌的五傷,走進合一階段,並在死亡中轉化,傳統上稱為「逾越」。「方濟逾越」的描述是整卷傳記中最美麗的:「最後,天主所有奧秘在方濟身上全部滿全,他的聖善的靈魂,便脫離了其肉體而被天主光榮的深淵所吸收,而方濟於是便安息主懷……他的靈魂猶如一顆閃亮的星,乘著白色的雲在大水之上升上了天;他發著聖德的神光,洋溢著天主豐富的上智與聖寵,而這些聖德、上智和聖寵,曾替他賺取到進入基督永遠休息於光中的光明與平安宮殿中的權利……在他的聖手與聖腳可以看到鐵釘,這些鐵釘像天主奇蹟般地以其肌肉所形成的……他的肋旁聖傷,可以看出決非人為的結果,正如產生救贖奧蹟,與人類賴以重生的我們救主的肋旁聖傷。鐵釘色黑如鐵,但肋旁的創傷呈紅色,而肌肉則微縮猶如圓圈,好似一朶美麗的玫瑰。所有其他的皮膚,原本微呈暗色,尤其因了患病,更顥褐色,而現在則變為耀眼的潔白,使我們想到那是屬於天上聖人的肉體。」(文大14:6;15:2)在「合一」階段的高峯就是方濟被列入「聖品」,這是與天主聖三合而為一的結果。   (三)聖方濟的形象 究竟聖方濟在聖文德所編譯的傳况中有何形象?聖文德欲向修會的會士及其他信眾推薦聖方濟為「福音生活的典型」,在聖方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靈修生活進程的動力、及修德成聖的理想實現。他將聖方濟連結於眾多聖經人物:若翰洗者、厄利亞先知、默示錄中擁有六隻翅子的天使…。聖方濟成為第一位「基督的肖似者」,他在生命歷程的進展中透過增進不同的德行,趨向主耶穌,這就是聖文德所著「靈魂邁向天主的旅程」中的不同階段。他所肖似的就是聖文德在另一本著作「生命之樹」中所描繪的主耶穌。最後,他被提到拉維納山,就好像主耶穌在大博爾山顯聖容一樣,他接受了主耶穌受難的標記,銘刻在他的身上。   「方濟大傳」原文轉載自「方濟與佳蘭(二)」編譯:高達德,至潔有限公司出版

Continue reading

圣文德讲座-03

文德著作介绍:「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 (一)写作背景: 有关写作背景,文德在本书导言中,已亲身为我们说明了。他从圣方济「六个翅子色辣芬天使」的神视中得到启示,当时是圣方济获得「五伤」恩赐的卅三年之后,约在1259年秋天,他在任总会的第二年。同时,他指出是为效法圣方济及热切追求和平。从前言可以看到文德有很重的行政负担及对修会事务很大的张力。同时,他亦在寻找方济会的根。因此,他走上拉维纳山作默想。拉维纳山为小兄弟会来说是一座圣山,因为圣方济当年(1224年)就是在这里走向他生命的最高峰:被钉的耶稣以六翅子色辣芬天使的形态显现,并在他身上印上被钉者的印记,这是最彻底追随主耶稣者的记号。文德愿意透过这次经验寻求对圣方济理想更深入的领会,这次为他个人及为修会均非常重要。   (二)旅程计划: 「我当时立即注意到:那次神视一方面显示圣父方济在静观时的神魂超拔;另一方面则在指出取得该神视的途径。」因此,这神视同时显示目标及过程,并成为文德所描述旅程的柜架。他在本书的首六章指出过程,而第七章则指出「与主契合」的结果。文德将这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而这六个阶段是从三阶段的仔细分析,这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主要的默想或宗教意识:受造物、人的灵魂、天主。这三种宗教意识存在于世界的不同宗教传统及文化中,而圣文德将基督宗教中独特发展的传统统整为一系统(Summa/大全),可比得上圣多瑪斯的「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ae)。从本书的拉丁原文,并透过中世纪灵修作家的用语,书名:「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可能较为贴切。文德用旅程的观念整合了不同的传统,但他忠于圣方济的精神,指出唯有透过被钉的耶稣,人才能展开旅程:「人非通过被钉者不能正确地进入天主」。   (三)文德的神学系统: 文德从物质世界开始他的旅程,进入感观,继而进入灵魂的精神部份,而进入天主的奥秘中。人对天主的认识是内在的,并不是从理性分析而来的。他提供了三种方法接触天主,对应于他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自主的,并非彼此依附。 天主圣三的道理是绝对美善的「自我通传」(self-diffusion of Goodness)的奥迹,圣父是「满溢的喷泉」(fountain-fullness/fontalis plenitude),祂的神圣是富饶、动态、自我流露。从祂的无尽富饶中,父生(generate)子──永恒的天主圣言,并由于共同的爱中,共发圣神(procession of the Spirit)。 当天主从祂的圣意中创造世界于时空时,这创造的能量从圣三的富饶中流溢出来,并按照天主子的原型而表达出来。因此,圣子是神圣与创造之间的桥梁,所有爱均是祂的反映,祂成了我们永恒的典范(Eternal Exemplar),从而使默观灵魂的旅程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从受造物中追溯至神圣意念的原型,因为一切都是天主圣三内在生命的动态富饶中流溢出来的。这就是文德神学系统的中心焦点:受造物是从天父而来,再回归天父的成长过程。     (四)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 全书共分为七章:以炽爱天使的三对翅膀作为三个阶段,每阶段又分为两个层面,共六章;第七章:以主契合作总结。主题分列如下: 第一章        由天主的痕迹瞻仰天主 第二章        在天主的痕迹内瞻仰天主 第三章        由天主的肖像瞻仰天主 第四章        在天主的肖像内瞻仰天主 第五章        由「实有」瞻仰天主的至一 第六章        在「美善」内瞻仰天主圣三 第七章        理智的静止及情感的奔放 「靠了这样的祈祷我们取得照耀而得悉上达于天主的阶段。由于依照我们的生活情形,宇宙万象构成我们上达于天主的一架云梯;同时某些事物是天主的痕迹,另一些事物则是天主的肖像;有些是有形的,有些则是精神的;有有始有终的亦有有始无终的;因而有些是属于我们内部的,另一些则是属于我们身外的。故为使我们抵达绝对精神的、永远的、高出于我们之上的、第一原始,我们必须通过有形体的,暂时的和我们身外的、祂的痕迹;而这便是「走上天主的途径」。我们亦须进入我们的心灵,它是天主的肖像,是有始无终的、精神的及在我们内部的;而这便是「进入天主的真理」。我们还须上升至永远的、纯精神的和凌驾乎我们之上的天主,瞻仰第一原始;而这便是「欢跃于认识天主及敬畏其威严」。 (1:2)   (五)内容重点: 第一章    由天主的痕迹瞻仰天主 受造物反映天主的全能、智慧及美善。 (1:10)理智由有形体的一切而窥视到天主的万能、上智及圣善,亦推测到天主是实有,是具有生命及理解力的,不可能腐朽及变动的纯神。 (1:13)这观察又因了受造物的七个条件而益形扩大;这些条件是受造物的由来、伟大、众多、美妙、圆满、作为及秩序。 (1:10, 14)   第二章    在天主的痕迹内瞻仰天主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2

文德著作介紹:「帶出基督:嬰孩耶穌的五個慶節」—靈性上的母性」   聖文德於一二五九年將臨期之前於托斯卡尼的拉維納山,在祈禱與默觀中完成了「靈魂邁向天主的旅程」一書。及後,他發現自己仍有一些時間,於是他在將臨期中,透過聖神的默感,專注於默想主耶穌的降生奧蹟,並以獨特的方式反省嬰孩耶穌的禮儀慶節:預報救主降生、主耶穌降生、耶穌聖名、賢士來朝、及獻耶穌於聖殿。同時,我們將如同聖母一樣,懷孕、生產耶穌、並為祂命名、和賢士一起尋找耶穌、並將耶穌奉獻給天父。   艾力‧都爾(Eric Doyle OFM)在他的英譯本導言中指出,整部作品的默想主題是:「靈性上的母性」──每一位基督徒,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可以如同聖母一樣,成為主耶穌的母親。其實,當我們深入反省這部作品時,我們會發現聖文德是藉著主耶穌的五個慶節,為讀者揭示天主的恩寵存在於每人的生活中。艾力‧都爾在簡介中指出:「聖文德在此作品提醒我們悔改的必要。每一個悔改-心和思想的轉變,是福音的要求,使我們成聖的必要條件-被聖文德描寫為一個靈性上懷孕天主子的經驗。他把靈修生活上的成長連結到(福音記載的和在教會禮儀中慶祝的)基督生命的不同事件。在懷有天主聖言之後,我們會將祂誕下和為祂改名。然後,我們會與三王一起去尋找祂,而最後在聖殿將祂奉獻給天主父。在描述靈魂的三個官能(即三王)如何去尋找天主子時,聖文德寫道︰『纔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那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瑪2:2)我們曾看到祂的光輝從虔敬的人的頭腦中散發,我們亦曾看到祂的容光照耀了靈魂的最深之處。我們曾聽見祂溫柔的聲音、我們曾品嚐祂的甜美而覺得喜悅、我們曾聞到祂的香味而被吸引、我們曾受到祂的擁抱而這是不可抵抗的。」(簡介Ⅲ)   艾力‧都爾指出聖文德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一個神學家、同時也是一個詩人。何謂「神秘主義者」?「神祕主義者能吸引我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全心回應天主的話。透過他們對天主的完全依賴,以及他們對祂的話的圓滿回應,他們的人性被提昇。在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宗教的神祕主義者內,我們的人性達致最卓越的表達。        有時,當神祕主義者描述自己的神秘經驗時,他們的語言可能會令人費解。這是因為他們在嘗試表達一些幾乎是無可能表達的東西。然而,有一種語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傳達神祕經驗,這便是詩歌。聖文德是這一方面的大師。的確,聖文德在「嬰孩耶穌的五個慶節」的默想著述中,完美無瑕地表現出他既作為神秘主義者,又是詩人的身份。」(簡介Ⅱ)   聖文德指出,靈魂與基督的關係好像一對母子的關係,因此透過「嬰孩耶穌的五個慶節」註釋了主耶穌的話:「衪卻回答那告訴他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衪的手,指自己的門徒說:『看! 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12:48-50)這話雖然沒有提及聖母瑪利亞,卻是對她的稱許,她的信德讓她能承行天主的旨意:「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從那時刻開始,「她在自己的母胎懷孕了-那她早已在自己靈魂上懷孕的-天主聖言。靈性上的母性是先於肉體上的母性的,而在肉體上的母性的責任結束後,靈性上的母性會繼續下去。」(簡介Ⅲ)   聖母作為完美基督徒的典範,每一位基督徒都被召叫去完成天父的旨意,以及對聖言作出回應:「是」!若我們學習聖母的榜樣,在生活承行天主的意旨,我們便成為「基督之母」。作為基督奇妙奧體的一部份,我們有一個福音性的召叫去彼此幫助,令大家成為天主聖言的母親:「我的孩子們!我願為你們再受產痛,直到基督在你們內形成為止。」(迦4:19)在教會歷史中,不同的聖人及神學家對均有解釋,其中最具特別重要地位的可說是聖方濟及聖佳蘭的教導,他們倆都都將靈性上的母性、與基督和靈魂的神婚、以及基督的兄弟姊妹之愛連繫起來。   在聖方濟的「致信友第一封書信」(Letter to the Faithful)中,寫道︰「當我們藉著對主的愛和純潔坦誠的良心,不斷地在我們心靈和身體(參閱格前6:20)擁有祂時,我們就是祂的母親;藉著能光照他人,作為表樣的聖善生活,我們使基督降生!」(信友一10)聖方濟在自己的本性中取得陽性與陰性的平衡,尤其是靈性上的父性和母性。他描述那些在修會內行使權力的人為母親。靈性上的母性確保權威是用來服務兄弟的工具,而不會墮落到成為壓制其他會士的手段。(簡介Ⅲ)   聖佳蘭曾向布拉格的聖依搦斯(St. Agnes of Prague)寫道︰「你真正堪當被稱為聖父之子的姊妹、淨配和母親。」(聖佳蘭致布拉格依搦斯第一書信24)與聖方濟一樣,她對馬槽裡的嬰孩耶穌有一份親切的熱愛。這是天主的溫柔與謙遜的啓示,而這也引起她母性的心的一份愛。她明白到這是一個仿傚聖母,成為耶穌基督之母的召叫的重要部份。聖佳蘭傳記的作者給她封上了一個美麗的頭銜︰「天主之母的腳印」。(簡介Ⅲ)   此外,另一位方濟靈修的神秘主義者朱利安‧諾維奇(Julian of Norwich)對耶穌的慈母之心有以下的解釋:「那以善對付惡的耶穌基督是我們的真母親。我們不但欠祂我們的存在-這正是祂母性的本質!-而且也欠祂以後對我們的愛護。正如天主是我們的父親,祂也是我們的母親…祂是我們的母親,正因為我們的母親耶穌引領我們透過祂那敞開了的肋旁,到達祂神聖的胸膛,在那裡我們可以一瞥天主和天堂的喜樂-那永恆福樂的內在肯定。」(Revelations of Divine Love p.121)(簡介Ⅲ)   如此,我們可以知道「靈性上的母性」是源自天主,因為世界被造時,一切美善均是源自天主。聖母的女性氣質、童貞、靈性及肉身的母性全源於天主。我們的靈性上的母性亦是源自天主,因此天主的靈性上的母性比世上任何的母性和父性更早出現。「天主作為萬有的原始,既是父親也是母親;萬有皆藉著祂而受造的天主聖言,既是兒子也是女兒;那使大地更新的聖神,既是永恆的陽性也是永恆的陰性。我們靈性上的母性的發展,透過給予我們更具創意、更溫柔及能給予生命的能力,會塑造我們成為更完善的天主的肖像」。(簡介Ⅲ)   第一個慶節:預報救主降生 當聖母向天主回應:「是」!她便懷孕了這嬰孩。當時,她並非完全知道這是甚麼意思?但天主的恩寵給予她力量使她能同意天主的召喚。這個「懷孕」有甚麼意思?在方濟靈修中,這是從天上而來的至高美善:天主臨在於聖母的胎中。因著這次懷孕,聖母被稱為:「充滿聖寵者」。所以我們每次接受聖神的蔭庇,我們便能接受天主的聖寵。正如懷孕為婦女們是寶貴而獨特的經驗,因此被天主聖寵所充滿,亦是寶貴而奧秘的時刻!「當靈魂最後拒絕和擯棄一切以往對世俗事物的追求,並在那賜與一切美好的贈與和一切完善的恩賜的光明之父(雅1:17)的恩賜下,決定過一個新生命時,此靈魂便透過恩寵靈性上成孕。」(1.1)   聖文德指出聖母在得悉自己懷孕之後,便到殷卡陵(Ein Karem)聖婦依撒伯爾家中,聽取她的意見,並向她學習;因此,當一個人接受了天主的聖寵的時候,他亦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能辨別天主的旨意。「靈修指導員」的角色在這裏便非常重要,他能協助我們辨別天主的旨意,使我們能積極地回應,不使天主的聖意「流產」!「聖額我略說︰『當一個人與一個有聖德的人密切交往時,透過經常見他,聽他的話,和見證他的典範行為,他會發現自己被真理之火燃燒、遠離罪惡的黑暗、及被神聖之光的愛所燃起。』聖依西多祿(St. Isidore)則認為︰『尋找與善人交往的機會。如果你與他們交往,你會分享他們的德行。』…虔敬的靈魂,當你發覺自己透過聖神孕育了一個對恩寵生命的新渴望時,你應該做以下的事︰要避免與惡人來往、階同聖母開始往山區去、尋找屬靈的人的指引、勉力跟隨聖人的足跡、反省有聖德的人的教導和言行。要遠離惡人們有毒的意見,因為他們不斷想歪曲、防礙及粉碎聖神所默感的新渴望。」(1.2-3)   同時,聖文德亦為我們指出了聖德的偽裝:「你所開始的靈修是超越你自己的能力的;你想進行的是太困難的;你現在所做的是太大的負擔。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這些事。你的頭腦會被混淆、你的視力會被破壞、你會患上以下種種病症︰肺結核、癱瘓、腎石、頭昏、感官變得遲鈍、頭腦模糊、以及喪失各種官能。如果你不放棄你剛開始的靈修,並加強注意自己的身體的話,這些恐怖的事便會發生在你身上。這些靈修不單不適合你的崗位,更會損害你的名譽和名聲。」(1.3)這些思想或許在我們的祈禱經驗中也曾出現過,這樣我們便會陷入放棄的危險之中。魔鬼亦會利用我們人性的弱點:「那些世俗人的可惡的意見經常毀壞了很多人,並殺死了那在他們內因聖神成孕的天主子,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魔鬼的意見是多可惡和致命的藥,因為它妨礙了天主子在靈魂內成孕,並殺死及毀壞了很多人之前所定立的堅定決心或聖願。」(1.3)此外,天主亦非要求我們生活得一罪不染,祂渴望我們能在生活中以愛德回歸到祂的慈愛之中。「天主所著意的卻是一個虔敬的靈魂有不斷增強的熱情和愛。祂不理會你曾經表現如何,但著意你現在開始怎樣做人。」(1.6)   所以,我們縱然不會一罪不染,但天主的慈愛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們,因此我們便應努力作補贖,透過神聖的定志而走向「成全」之路,從而孕育天主子在我們的靈魂內,並懷著渴望將嬰孩生下來。   第二個慶節:主耶穌誕生 眾所周知,聖母在白冷誕生了主耶穌,她接受了這份恩寵,且將這份恩寵彰顯出來。我們也同樣地在接受了恩寵之後,要將恩寵展現出來。聖文德亦將恩寵等同於「禮物、美善」。聖方濟在「致信友第一書信」中指出:「忠實的靈魂,當我們藉著對主的愛和純潔坦誠的良心,不斷地在我們心靈和身體擁有祂時,我們就祂的母親;藉著能光照他人,作為表樣的聖善生活,我們使基督降生」。(信友一10)我們都是主耶穌的母親,而透過我們的善功,能把祂生下來!   聖文德在第二個慶節的開始,便指出靈魂如何能使那已在其內成孕的天主子,在適當的思想及祈禱保護下,在我們決定過一種更成全的生活中,誕生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讓私慾順從聖神,而非與聖神敵對:「當本性的私慾和聖神的引導在靈魂內互相敵對時(參閱迦5:17);當聖神渴望獨處而私慾渴望與群眾共處時;當聖神在基督內喜悅而私慾被世俗所吸引時;當聖神尋求默觀天主的平靜而私慾渴望世俗的名譽地位時,天主的平安便不能堅固地在靈魂中紮根。相反,當私慾順從聖神,即當我們實踐善功而同時私慾被阻礙時,內在的平安與喜樂會恢復到靈魂中。」(2.1)然而,若我們能追隨美善而生活,那麼便能得嚐其中的喜樂,正如經上所載:「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9-30)   從這喜樂中,使我們想起瑪利亞,她的名字為我們帶來新的反思:「『瑪利亞』這名字意思是『苦海』、『那啓蒙人的』、『那控制的』。首先,你要為你自己所曾犯的罪透過那悲痛的淚水成為一個『苦海』,或應做而不做的善行而哭,並不斷為自己浪費的時間而責備自己。第二,你要透過說一些啓發人的說話、實踐德行和教導人不斷行善,而成為『那啓蒙人的』。第三,你要透過成為你五官、肉慾和一切行為的主人而成為『那控制的』。這樣,你的一切行為會符合正確理性。你做任何事都會尋求和渴望天主備受光榮和讚頌、尋求啓發鄰人和你自己的得救。」(2.2)   如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聖文德所指出的,是要求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好使天主的恩寵能在我們心內生長,從而滋養我們的靈魂,在靈性生活達到成熟階段後,我們便能將之發揚光大,將能深藏在我們心的天主聖言──主耶穌基督分享給其他兄弟姊妹:「當我們以祈禱滋養祂時、以我們溫暖和愛的淚水為祂沐浴時、以我們像無玷襁褓的渴望裹著祂時、以神聖的愛擁抱祂時、以真心的渴望親吻祂時、從心底珍愛祂時,我們就確實知道祂是何等的和藹慈善。這就是此嬰孩耶穌如何在一個虔敬的靈魂內出生。」(2.3)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1

聖文德生平及其對教會的貢獻 (一)聖文德的生平 文德原名若望斐丹匝(John Fidanza),生於意大利中部巴熱羅城(Bagnoregio),出生年份不確定(1221,亦有研究為1217),但他是出生於小兄弟會新興時的高峰期。他在巴熱羅城的方濟會院中接受了基礎的教育。文德與聖方濟沒有直接的接觸。聖方濟於1226年逾越(離世)時,文德仍是一個小孩子。雖然聖方濟可能在他的宣講旅程中曾於巴熱羅城宣講而接觸過文德,但文德郤從沒有提及他與聖方濟的見面。但他郤見證了他曾在一次重病,他的母親瑪利亞(Maria di Ritello)向聖方濟轉禱後得到痊癒。近代學者認為他這次重病痊癒的經驗應發生於1228-1231期間,即於聖方濟宣聖後。 文德於1235年前往巴黎大學修讀,因而與小兄弟會有所接觸。小兄弟會於1217年於巴黎駐紮,開始宣教,並於1240年建築為學習弟兄的大型修院。在巴黎的小兄弟中,有一位是於1236年入會的亞歷山大‧赫匝(Alexander of Hales)。他在未入會前已是一位於巴黎大學擁有「座席」(Doctoral Chair)的教授。因而當他入會時,他亦將「座席」帶進小兄弟會,從而將小兄弟會的學院(School of Friars Minor)成為巴黎大學的一部份,開展了小兄弟會於巴黎的「知識傳統」(Intellectual Tradition)。 文德於1243年加入小兄弟會,並於亞歷山大‧赫匝指導下學習,同時亦受John of La Rochelle。1245年受教於Eudes Rigaud 及William of Middleton。文德相當崇拜亞歷山大,同時由於亞歷山大亦非常欣賞文德的才華及德行,因而他對文德的影響相當深。教宗Sixtus IV 在文德的列聖品諭誥中指出:「聖文德在學術上的偉大,且在謙遜及聖德上同樣偉大。他的純真及如鴿子般的簡樸,正如亞歷山大‧赫匝所形容:『在文德身上,我看不見原罪的遺害』。」當時,除了亞歷山大及其他小兄弟會學者的學養吸引文德外,還有聖方濟的簡樸。因此,除了巴黎大學知識傳統的陶成外,亞西西的簡樸更造就了文德。正如教會是由一群簡單的漁夫開始,經過發展包含了有名及熟練的博士;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聖方濟所創的小兄弟會。如此,天主向我們指出並非由於人的苦心經營,而是由於主基督的願意而創立了修會。除了亞歷山大‧赫匝外,聖安多尼及其他小兄弟會早期兄弟的芳表也吸引了文德。文德在入會後,仍繼續他的神學課程。當時,教會仍未對初學生採取禁閉式的訓練。為文德而言,修道生活與神學研習是分不開的。 文德於1248年考獲聖經教授資格,並於1251-52年間教授「隆巴哲學命題」(Sentences of Peter Lombard),並發表了「隆巴哲學命題註疏」。1253年文德考獲博士銜,正式成為大學教授,並成為巴黎大學方濟學院的領導人物。1256年,文德面對William of St. Amour 的挑戰,維護修會貧窮的理想,發表了「基督的神貧論」。 1257年文德當選為小兄弟會第七任總會長,整頓了當時修會面對挑戰。文德是一位能幹的行政人員,他為修會提供了規則與程序,使處於分離危機的會士們能重新團結。他經常提醒會士們的不是作為基督徒的價值,而是作為一位跟隨微末的亞西西方濟的價值和意義。在文德作為總會長前,在他的著作及講述中均沒有提及聖方濟,對他的生命知道的也很少。他在1257年所著述及發表的均是他在巴黎大學任教時的學術研究。但在他當選後,聖方濟的形象便相當明顯了。文德在他所著作「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的序言中給予他對聖方濟的指標:「我雖是一個不肖的罪人,卻忝為聖方濟總理小兄弟會務的第七任繼承者。我為則效聖父方濟而熱切追永上述和平。在聖父方濟逝世三十三周年接近其慶辰時,我曾在天主的策動下,為了喜愛並尋求精神和平而退居於拉維納山的幽靜處所。在我集中心思以探索怎樣使我的心神上達於天主時,我記起聖父方濟在此處所遇到的奇蹟,亦即他看見一位就像被釘於苦架的、有翅子的熾愛者。我當時立即注意到:那次神視面顯示聖父方濟在靜觀時所感到的出神;另一方面則在指出取得該神視的途徑。」文德亦指出:「途徑無非熱烈愛慕被釘的基督」。當代方濟學者Eric Doyle指出:文德隱修於拉維納山為被釘基督所轉化,在他內已印上了基督被釘的印記。他從經驗知道團體中的會士並非全是聖人,亦知道不應太著眼於個別會士的缺失,反而應著眼於大團體的成聖。文德對管理修會採取中庸態度,他一方面努力忠於聖方濟的理想,另一方面發展修會趨向建制的路線。對於「貧窮」的註釋,他則容許在修會發展的過程中,作出適應及更新。 1265年教宗克來孟擬任命文德為約克總主教。文德堅持不就。八年後,1273年教宗額我略十世頒詔任命他為樞機,兼任亞巴若(Albano)總主教。文德接受樞機職務後,亦協助教宗準備第二屆里昂大公會議。此次大會的主題包括:(一)教會的更新;(二)教區神職與行乞修會(Mendicant Order)的修好;(三)羅馬與希臘教會的修和。文德於1274年7月15日──里昂大公會議閉幕前兩天──逝世。他死亡的原因耐人尋味,他是否死於自然?或因作為總會長而心力交瘁?或是其他因素導致他的死亡,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準確的記錄。1482年4月14日史斯督四世列他入聖品,並於1588年3月14日史斯督五世宣告他為「愛火聖師」(Seraphic Doctor)。   (二)聖文德對教會的貢獻 (A) 聖文德的著作 文德的著作共分為三個時期: 作大學教授期間(1248 – 1257): 學術專著:「隆巴哲學命題註疏」; 聖經釋義:(1)訓導篇;(2)路加福音;(3)若望福音; 三套可議論的題目:(1)福音的成全;(2)基督的認知;(3)聖三的奧蹟;   建立「方濟靈修」體系(1257 – 1267):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The Soul Journey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