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前言 / 序 內容試讀 作者:譚錦榮神父自序 「與聖佳蘭同行,凝視主耶穌的路」是對聖佳蘭靈修生活的一份回響。聖佳蘭以一生的時間,默觀主耶穌的苦難,從祂的苦 難中,她體會到我們與主的親密結合。在她寫給布拉格的聖依搦斯的四封信及其他的書信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她對主耶穌是如何的傾心、如何的專注,並以一股熾熱的愛火回應天主的愛。 因此,我嘗試以聖佳蘭的書信作傳統十四處苦路的默想,為使我們能更深入地進入這份與主互愛的關係。同時,聖佳蘭為我 們提倡了透過默觀「十字架作為明鏡」:十字架並非一個靜態的事件,而是一個生活的、動態的與上主的經驗。十字架就是一面明鏡,也是一個奧秘。十字架不單表達了對耶穌深厚的愛,也流露出對跟隨耶穌的最大渴望。 雖然,作為人類,我們未能完全明白自身如何成為天主的肖像,聖佳蘭指出透過凝視這「明鏡」,我們能夠看到真實的自己;同時,凝視這明鏡中被釘的耶穌,我們能內在發現真實的自己,及反映出來的外在自己。 默觀與轉化是相連的,若我們希望進入默觀,我們的生命必然地要轉化:布拉格的聖依搦斯曾將她的身、心、靈放在永恆的 明鏡中:「我們有沒有看到十字聖架是永恆的明鏡?被釘的耶穌就是永恆的反映!」在被釘的耶穌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天主完全包容的外溢性的慈愛。祂張開雙臂為自己製造空間,讓近人進入;同樣地,亦為自己踏出一步,準備進入他人的生命中。 「凝視主耶穌的路」要求我們創造心靈的空間,去接納我們所看見的,同時擁抱我們所看見的。我們看見的是甚麼呢?因此,在聖佳蘭著作的默想後,我們應為自己保留一段「靜默」的空間,讓自己進入默觀中,與被釘的熾愛者耶穌契合,以祂的愛 轉化我們的生命。 在俗方濟會士 譚錦榮神父 二零一四年三月廿五日 預報救主降生節 開始祈禱 Close to Christ’s Mother (Fourth Letter of St. Clare to St. Agnes of Prague 1253) Staying close to Christ’s mother, humble and poor, we shall bear our Creator whom we adore. (x2) 領: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們。 眾: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5

文德著作介紹:「方濟大傳」的靈修含意(續)   (四)聖文德的著作特色 正如前文所述,聖文德所著的「方濟大傳」的貢獻並不在於文字的內容上,而是將資料的重新編譯。他編譯時,大部份的內容均來自薛拉諾及朱利亞的著作;「三友拾遺」及「亞西西文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然而,聖文德的超卓貢獻在於他在編譯時,正如他在「若望福音註釋」所指出的,將資料從「可見」走向「不可見」。方濟在歷史中可見的生命,將聖文德帶進一個充滿奧秘、不可見的天主隱藏的計劃。在序言的開端,聖文德已對方濟的生平作出讚嘆: 高達德編譯:聖文德方濟大傳 在亞西西城,有一個人名叫方濟,其為人也有口皆碑,百世留芳。 因為聖善仁慈的天主,曾恩賜他一生擁有豐富的聖寵及天上的神恩, 並拯救他於此世的危險。   方濟一如其他幼童,生活在世俗的人中。 並於其他幼童接受了同樣的教育。 稍稍學會了寫讀之後,便獻身於營利的商業。 但因了天主聖寵的幫助,他雖然時常與其玩伴, 恣意享受沉弱於玩樂,但從未隨從了肉慾的誘惑。 與他同生活一起的人們,雖然都是滿腦子發財思想的商人, 方濟自身也非常熱中於圖利,但從未真正信賴金錢和其厚積的財富。   聖文德如此形容方濟的蒙召:「因為聖善仁慈的天主,曾恩賜他一生擁有豐富的聖寵及天上的神恩」,指出了方濟的聖善是由於天主聖神的恩賜,為他打開恩寵的寶庫;這份恩賜的開展同樣發生在所有基督徒身上。這份聖神的恩寵就是「神學大全」(Breviloquium)所指的:淨煉、光照、合一。這是由於聖文德受當時的兩位作家:Pseudo-Dionysius 及 Thomas Gallus 的影響。他們均認為靈修生活的成長是需經過不同的階段:淨煉、光照、合一。但聖文德作為方濟的弟子,他對靈修的看法當然不止於這階層性的進展。聖方濟的「造物讚」打開了新的視野:我們可以從最微小的受造物中體會到天主的臨在及恩寵。這為聖文德而言,是一份挑戰,讓他重新思索這階層性進展的新視野。當聖文德編譯薛拉諾及朱利亞的資料時,他已發展了一套完整的神學。他設想天主為人類寫了三本書:創造之書(Book of Creation)、聖言之書(Book of Scripture)、生命之書(Book of Life)。若亞當沒有犯罪,「創造之書」已能有效地帶領人類發掘天主的大能、智慧、美善。但由於罪惡,致使「創造之書」被掩蓋了,天主便賜給人類「聖言之書」。在它內,人類能發現天主聖三,並透過恩寵的光照,人類能在它內發現「生命之書」而使生命趨向圓滿。 整個文件的中心焦點是「十字架」,聖文德通常將被釘耶穌的十字架放在整個理解的中心。在「方濟大傳」的第九章──整個文件的中心──聖文德將方濟的心靈熱望等同於被釘的主耶穌。   (五)從「方濟大傳」看方濟對創造及被釘的基督 高達德編譯:聖文德方濟大傳 人的口舌不能描繪方濟對其淨配基督的熱切愛德, 他如同一塊燒紅的炭,好像完全為天主聖愛之火所吸收。   他一聽到有人提起天主聖愛,便立時興奮起來, 並如此地深受感動和發熱,就像其最深的一條心弦, 為天主聖愛的話所撥動。 他常說: 以天主的聖愛四字求取珍貴祖業─施捨,構成一種貴人始能有的豪氣, 凡認為天主聖愛不如金錢貴重者是糊塗蟲。   天主聖愛所有不何估計的價值,是爭取天國的唯一事物。 天主的聖愛應當大大受到我們的愛,因為天主聖大大愛了我們。   方濟找尋各種機會,來愛天主於一切事之上。 他為天主之手的工程而喜悅。 他觀賞到地上的景物,其心靈便高舉給予生命的泉源和萬有的真源。   他在所有美麗的事物上,見到美麗自身; 他到處與其所愛者相偕不離,因為其所愛者的相似點, 深印在整個受造物上。   天地之間的一切,都是他藉以登上並擁抱其渴望的天主的梯子。 因了他出奇的信德,他在一切事上嚐到了美善自身,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4

文德著作介紹:「方濟大傳」的靈修含意 (一)背景 聖文德在1260年於納邦舉行的小兄弟會總會議中,被委託重寫一本方濟的傳記,以取代所有現存的傳記。這些現存的傳記包括:薛拉諾所寫的第一傳記、第二傳記、聖方濟的奇蹟、及朱利安著的聖方濟傳。面對這些傳記,聖文德發現有一些問題存在:薛拉諾所寫的兩本傳記,相差超過24年,而朱利安所著的傳記則過於簡短,而出現遺漏或壓縮了重要的資料。因而,聖文德希望透過這本新的傳記表達出一套深厚而恆常的靈修神學。他編寫時的政治動機相當明顯:由於早期的傳記包含了太多聖方濟原始的精神,這為聖文德重整修會的制度有著相當大的困難,因此他要從靈修的角度重新編制聖方濟的經歷。「我自知無能,也不配撰寫如此堪為我們取法和尊敬的方濟的生平,如非為了眾弟兄熱忱的期望,及總會議的一致要求,我決不敢嘗試這工作。」(文大序3)同時,他為了能撰寫這本傳記,曾作了深入的研究,並走訪了那些曾與聖方濟一同生活而仍活著的早期兄弟。「我曾親自探訪了其生於斯,和死於斯的處所,並與若干尚健在人間的他的密友,尤其是若干親自體驗到其聖德的芬芳,並嘗試倣效其生活的弟兄們,做了謹慎的談話;這些證人的守正不阿,以及他們實話實說的明顯事實,令我們對他們作證的事實,放心信賴。」(文大序4)聖文德亦清楚地指出他所用的方法:「本書的敘述事件,並不常依年代的秩序,反之為了避免紊亂不清,我立意更為系統化,將發生於不同時間,而屬於類似的事聯結一起,同時將發生於同一時間,而屬於不同主題的事予以分離。」(文大序4)因此,聖文德主要是將薛拉諾及朱利安的作品逐字記錄地編譯出來。但他卻非常獨特地將這些資料以一套完整的靈修神學組織及詮釋,而完成了這本「方濟大傳」,其後亦為禮儀的誦讀而編輯了「方濟小傳」。 聖文德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這委託給他的差事,在1263年於比薩的總會議中,呈獻了他的作品「方濟大傳」。當時出席的還有34位省會長。在1266年於巴黎舉行的總會議,批准及認可了這個傳記作品;同時亦決議要銷毀所有在「方濟大傳」之前所有的方濟傳記資料。如此,聖文德所著的「方濟大傳」在十三世紀開始,便在教會及歐洲社會中廣泛流傳。由於這個銷毀的命令正好反映出當時修會對文件的保留的觀念不足,同時在這個嚴苛的指示命令下,不但一些應予保留的手抄本消失了,也開始讓這些手抄本在方濟會士們中間分散著。在這個情況下,有關方濟人格及其作品的認知上就非常貧瘠了。這個情況維持好一段時間:1768年才重新獲得薛拉諾的「方濟第一傳記」;1806年才獲得薛拉諾的「方濟第二傳記」;1899年才獲得薛拉諾的「論方濟的奇蹟」。 基督教學者保羅沙巴底 (Paul Sabatier) 於1894年出版了「亞西西聖方濟之路」一書,同時引起了一些歷史學者的注意,他們希望復興早期方濟會的資料及其原始精神,這似乎是對聖文德所著的傳記及他的政策持有相反的意見。事實上,在聖文德發出如此指令的時候,也有許多神修派的弟兄們作出指責,認為聖文德的方濟傳記是以技巧寫成,並且遺漏了許多古老的說明。   (二)聖方濟生平的靈修 聖文德欲表達的靈修可從他著作的「方濟大傳」的結構中了解。從序言中,聖文德表達出他並非依照編年的記述法編譯,而是按「主題」。第一至四章:描述聖方濟的早期生活、他的皈依、如何建立修會、及修會的發展;第五至十三章:主題編譯;第十四及十五章:方濟的死亡及宣聖。現將第五至十三章的主題細列如下: 「淨煉」階段 第五章:方濟的克己生活,受造物提供他的神恩。 第六章:方濟的謙虛與服從,以及在細小事上天主如何俯就他。 第七章:方濟對貧窮的熱愛,以及天主如何以奇蹟照料其需要。   「光照」階段 第八章:方濟對受造物的同情,以及受造物對方濟的愛。 第九章:方濟熱烈的聖愛及其如何渴望殉道。 第十章:方濟的熱心祈禱及他祈禱的效能。   「合一」階段 第十一章:方濟對聖經的瞭解及其先知之恩。 第十二章:方濟在宣講的實效及其治病的神能。 第十三章:方濟的五傷。   從這三個階段中,讀者會發現有另一個節奏。在「淨煉」階段中有很明顯的「相對的巧合」(coincidence of opposites):在第五章內,方濟的克己相對於天主的富饒透過無靈的受造物給與他的神慰。「有一次,方濟在聖烏爾巴諾隱修院患病甚重時,他感到自己需要一點使他有力的東西,他便要了一杯葡萄酒。人們告訴他說:那地方一滴葡萄酒都沒有。他便請他們給他倒一杯水。水端過來後,他就畫了一個十字降福了水,馬上水就變成了上好的酒。於是該窮會院無力提供的事物,他的聖德卻供應給了。他一嚐了酒,馬上感到身體好得多了。」(文大5:10)「一夜,正當他躺著思念天主時,忽然聽到七弦琴演奏無比美妙的聲音。他雖看不見誰在演奏,但由於音樂時起時落,可以認定演奏者在來回徘徊著。全神嚮往於天主內的方濟,聽到了這奇的音樂,感到如此的快樂,致使他自覺離開了世界。」(文大5:11)「試想,方濟的良心何其純潔,其聖德何其高妙!一如他的意願,無情的火喪失了其燃燒的能力,清水變成了美酒,天使為他演奏,天上的光為他指路。」(文大5:12) 這種似乎矛盾的秩序在第六章亦繼續出現。聖方濟的謙遜服從,被天父在他身上所行的奇蹟中的服從所平衡了。「方濟擁有豐富的謙虛,它是諸德的護守者與冠冕。他本人則是基督成德生活的明鏡及光芒四射的楷模。但是,他自己心目中,他只是一個罪人。其神業的進展,就以這為基礎;而這基礎乃是他獨如一位明智的建築師,由基督所學得的。他常說:天主聖子由崇高的聖父懷中降來人世,為分擔我們的不幸,而成為我們的主及師傅,正為了以言以行訓導我們的謙虛。」(文大6:1) 在第七章中,記述方濟如此熱愛貧窮,天主卻以奇蹟照料其需要。「方濟在接近里野地地區的一座隱修居所內臥病不起時,一位醫生曾經盡力照料了他,聖人因為一無所有,對報答醫生也一無所能,但天主酬報了該位醫生熱心的努力,使得他在此世也不無報酬。這位醫生剛盡其所有財力起建了一座新房子,這房子的牆自上至下,裂開了一道縫,使得整座房子有坍塌的危險。人力對這座房子,似乎沒有挽救的可能;不過,醫生卻將其希望完全寄託在聖方濟身上,並請求弟兄們給他一點聖人觸動過的物品,他一請求後,終於得到了聖人的一撮頭髮。他將該頭髮,夜晚時放該裂縫中,翌晨一起床,他發現裂縫如此嚴密結合起來,以致完全沒有了裂縫的痕跡;而夾在當中的頭髮,也不可能被取出來了。」(文大7:11)「又有一次,方濟計劃到一座隱居之所專務祈禱,由於他身體虛弱,故騎一匹屬於一位勞動者的驢子。那時正值盛夏,驢的主人疲憊不堪,口乾舌燥,使得他在方濟後面叫喊說:『除非立即有水可喝,我便要渴死了。』方濟立時下來,跪在地上,雙手向天,舉行祈禱,直至自覺為天主所俯聽。祈禱完畢後,就對其驢主人說:『請到那巨石下,你將會在那裡得見有水滾滾流出來,仁善的基督就在此刻使石頭為你而流出來。』因了天主這麼容易俯聽其忠僕方濟,一個口乾舌燥者,能由巨石中得飲清泉,以解其燥渴,這都為了一個人有力的祈禱。該處過往未曾有過水,此後,既使有人作了仔細的搜尋,也沒有找到水的痕跡。」(文大7:12) 當進入第二階段,即「光照」階段時,這種「相對的巧合」的技巧並不十分明顯,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第八章論及聖方濟對受造物的同情時,表達出他對受造物的愛,而受造物亦相應地作出回應。「同情有如保祿宗徒所說的:它有裨於一切。這同情充滿著方濟的心胸,並深入其五內,使得他整個生活似乎完全為它所統馭。就是這出自愛的同情,使得他以祈禱結合天主,並使他因了分擔基督的苦難,而變成了基督。也是出自愛的同情,導引他奉獻自己與近人,並使他有了萬物的和協,而讓人返回到原初的無罪。」(文大8:1) 在第九章的描述中,聖方濟懷有如此熱烈的聖愛,使他多麼渴望殉道,並到回教徒的地方為主作證。「聖方濟由於愛火炎炎,熱切希望獲得其愛火不可能熄滅,而其英勇也不可能摧毁的殉道者的光榮勝利。他既為這完美的聖愛所燃燒,而愛又是與怕懼不能並存的,所以他所憧憬的目標,藉著殉道的劍,將自身作為生活的祭品,獻給天主,以便以這方式來補償基督為我們受死的大愛,並激勵他人也愛天主。」(文大9:5)「熱愛基督的方濟,雖然全心期望為基督捨命,但由於天主仁慈地安排及聖人的功德,未能如願以償。他所以未死,是為了將來取得更為光榮的特恩,同時又贏得其深切期待的殉道光榮。天主聖愛之火如此灼熱在其心中,故將來必須明白地表現在其肉體上。」(文大9:9) 雖然他未能如願地殉道,但他的渴望卻標記性地實現,滿全在主耶穌賜給他的五傷中。第十章記載了聖方濟因他熱心的祈禱而行了不少奇蹟。「柏路佳教區的聖尤斯定隱修院院長一遇見方濟,便立即下馬,以表示其尊重之意,並為了和聖人談論其神修生活。他們在愉快地交談一陣子後,院長便向方濟告辭,並謙虛地請求方濟為他祈禱。天主的人便回答說:『我很樂意為你祈禱。』及至院長離去不遠,方濟就轉身向同伴說:『弟兄,請稍候片刻;我要踐行我的諾言。』就正在方濟祈禱時,該院長忽然自覺心內從未體驗過的喜樂及熱誠之神,致使他神遊於天,並且迷失於主內。如此不久便醒了過來,他才明白了這是方濟祈禱的功效;自此之後,他較前更喜愛方濟會,同時,他常將這事告訴他人,並視之為一個奇蹟。」(文大10:5) 在第三階段,即「合一」階段中,那種「矛盾」的秩序再次出現,但不及在「淨煉」階段中,如此生動的手法。「方濟的言語猶如灼熱的火,通透人心的深處,使聽眾的心靈洋溢著驚奇。方濟的談吐雖不具文才,卻往往表現出來自天主默示的信號。」(文大12:7)聖方濟所修的德行在第十三章達至最高峰,就是他印上了被釘耶穌的五傷。「於是,方濟先做了熱誠的祈禱,然後由祭台上取過福音書來,並叫他虔誠而有聖德的同伴,因聖三之名打開福音書。每次遇到的都是基督的苦難,方濟因此便瞭解到,自己在離開世界之前,必須像基督一樣受苦難,就如自己一生,事事像似了基督……在接近舉揚十字架慶日的清晨,正當他在山上全神貫注於祈禱時,方濟看見有六個如火的翅子的熾愛者由天而降,這神視迅速地降來,並停留在靠近方濟的空中。此時,他見到在翅子中間有位被釘的人的形象,這人的手和腳伸開來,並被釘於十字架上,兩個翅子高舉在其頭上,另外兩個則自兩旁伸展在飛動著,而其它兩個則掩著祂的身體……他因見到了這奧秘的神視,而驚奇出神。他清楚明瞭基督的苦痛和長生不死的熾愛之神,是不能並立的,最後由於天主的默示,他才懂得天主所以展示他這神視,是為叫他看出一位熾愛基督者,可以只靠了火熱的愛德,而完全相似基督,並不必粉身碎骨。神視消逝後,方濟的心為一種可奇的愛火所燃燒,而其身上則印上了一個更為可奇的形象,就是在這時刻,鐵釘的印,出現在他的手足上,猶如在神視上見到的被釘於十字架的那人一樣。」(文13:3) 由有關方濟印五傷的敘述開始,整個傳記的編排從「主題」式的秩序再次進入「編年」式的秩序。傳記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就是聖方濟的死亡及宣聖。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編年」式的秩序亦是依從著「淨煉、光照、合一」三個階段。聖方濟從淨煉:他的皈依,經歷光照階段,藉著印上主耶穌的五傷,走進合一階段,並在死亡中轉化,傳統上稱為「逾越」。「方濟逾越」的描述是整卷傳記中最美麗的:「最後,天主所有奧秘在方濟身上全部滿全,他的聖善的靈魂,便脫離了其肉體而被天主光榮的深淵所吸收,而方濟於是便安息主懷……他的靈魂猶如一顆閃亮的星,乘著白色的雲在大水之上升上了天;他發著聖德的神光,洋溢著天主豐富的上智與聖寵,而這些聖德、上智和聖寵,曾替他賺取到進入基督永遠休息於光中的光明與平安宮殿中的權利……在他的聖手與聖腳可以看到鐵釘,這些鐵釘像天主奇蹟般地以其肌肉所形成的……他的肋旁聖傷,可以看出決非人為的結果,正如產生救贖奧蹟,與人類賴以重生的我們救主的肋旁聖傷。鐵釘色黑如鐵,但肋旁的創傷呈紅色,而肌肉則微縮猶如圓圈,好似一朶美麗的玫瑰。所有其他的皮膚,原本微呈暗色,尤其因了患病,更顥褐色,而現在則變為耀眼的潔白,使我們想到那是屬於天上聖人的肉體。」(文大14:6;15:2)在「合一」階段的高峯就是方濟被列入「聖品」,這是與天主聖三合而為一的結果。   (三)聖方濟的形象 究竟聖方濟在聖文德所編譯的傳况中有何形象?聖文德欲向修會的會士及其他信眾推薦聖方濟為「福音生活的典型」,在聖方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靈修生活進程的動力、及修德成聖的理想實現。他將聖方濟連結於眾多聖經人物:若翰洗者、厄利亞先知、默示錄中擁有六隻翅子的天使…。聖方濟成為第一位「基督的肖似者」,他在生命歷程的進展中透過增進不同的德行,趨向主耶穌,這就是聖文德所著「靈魂邁向天主的旅程」中的不同階段。他所肖似的就是聖文德在另一本著作「生命之樹」中所描繪的主耶穌。最後,他被提到拉維納山,就好像主耶穌在大博爾山顯聖容一樣,他接受了主耶穌受難的標記,銘刻在他的身上。   「方濟大傳」原文轉載自「方濟與佳蘭(二)」編譯:高達德,至潔有限公司出版

Continue reading

圣文德讲座-03

文德著作介绍:「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 (一)写作背景: 有关写作背景,文德在本书导言中,已亲身为我们说明了。他从圣方济「六个翅子色辣芬天使」的神视中得到启示,当时是圣方济获得「五伤」恩赐的卅三年之后,约在1259年秋天,他在任总会的第二年。同时,他指出是为效法圣方济及热切追求和平。从前言可以看到文德有很重的行政负担及对修会事务很大的张力。同时,他亦在寻找方济会的根。因此,他走上拉维纳山作默想。拉维纳山为小兄弟会来说是一座圣山,因为圣方济当年(1224年)就是在这里走向他生命的最高峰:被钉的耶稣以六翅子色辣芬天使的形态显现,并在他身上印上被钉者的印记,这是最彻底追随主耶稣者的记号。文德愿意透过这次经验寻求对圣方济理想更深入的领会,这次为他个人及为修会均非常重要。   (二)旅程计划: 「我当时立即注意到:那次神视一方面显示圣父方济在静观时的神魂超拔;另一方面则在指出取得该神视的途径。」因此,这神视同时显示目标及过程,并成为文德所描述旅程的柜架。他在本书的首六章指出过程,而第七章则指出「与主契合」的结果。文德将这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而这六个阶段是从三阶段的仔细分析,这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主要的默想或宗教意识:受造物、人的灵魂、天主。这三种宗教意识存在于世界的不同宗教传统及文化中,而圣文德将基督宗教中独特发展的传统统整为一系统(Summa/大全),可比得上圣多瑪斯的「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ae)。从本书的拉丁原文,并透过中世纪灵修作家的用语,书名:「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可能较为贴切。文德用旅程的观念整合了不同的传统,但他忠于圣方济的精神,指出唯有透过被钉的耶稣,人才能展开旅程:「人非通过被钉者不能正确地进入天主」。   (三)文德的神学系统: 文德从物质世界开始他的旅程,进入感观,继而进入灵魂的精神部份,而进入天主的奥秘中。人对天主的认识是内在的,并不是从理性分析而来的。他提供了三种方法接触天主,对应于他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自主的,并非彼此依附。 天主圣三的道理是绝对美善的「自我通传」(self-diffusion of Goodness)的奥迹,圣父是「满溢的喷泉」(fountain-fullness/fontalis plenitude),祂的神圣是富饶、动态、自我流露。从祂的无尽富饶中,父生(generate)子──永恒的天主圣言,并由于共同的爱中,共发圣神(procession of the Spirit)。 当天主从祂的圣意中创造世界于时空时,这创造的能量从圣三的富饶中流溢出来,并按照天主子的原型而表达出来。因此,圣子是神圣与创造之间的桥梁,所有爱均是祂的反映,祂成了我们永恒的典范(Eternal Exemplar),从而使默观灵魂的旅程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从受造物中追溯至神圣意念的原型,因为一切都是天主圣三内在生命的动态富饶中流溢出来的。这就是文德神学系统的中心焦点:受造物是从天父而来,再回归天父的成长过程。     (四)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 全书共分为七章:以炽爱天使的三对翅膀作为三个阶段,每阶段又分为两个层面,共六章;第七章:以主契合作总结。主题分列如下: 第一章        由天主的痕迹瞻仰天主 第二章        在天主的痕迹内瞻仰天主 第三章        由天主的肖像瞻仰天主 第四章        在天主的肖像内瞻仰天主 第五章        由「实有」瞻仰天主的至一 第六章        在「美善」内瞻仰天主圣三 第七章        理智的静止及情感的奔放 「靠了这样的祈祷我们取得照耀而得悉上达于天主的阶段。由于依照我们的生活情形,宇宙万象构成我们上达于天主的一架云梯;同时某些事物是天主的痕迹,另一些事物则是天主的肖像;有些是有形的,有些则是精神的;有有始有终的亦有有始无终的;因而有些是属于我们内部的,另一些则是属于我们身外的。故为使我们抵达绝对精神的、永远的、高出于我们之上的、第一原始,我们必须通过有形体的,暂时的和我们身外的、祂的痕迹;而这便是「走上天主的途径」。我们亦须进入我们的心灵,它是天主的肖像,是有始无终的、精神的及在我们内部的;而这便是「进入天主的真理」。我们还须上升至永远的、纯精神的和凌驾乎我们之上的天主,瞻仰第一原始;而这便是「欢跃于认识天主及敬畏其威严」。 (1:2)   (五)内容重点: 第一章    由天主的痕迹瞻仰天主 受造物反映天主的全能、智慧及美善。 (1:10)理智由有形体的一切而窥视到天主的万能、上智及圣善,亦推测到天主是实有,是具有生命及理解力的,不可能腐朽及变动的纯神。 (1:13)这观察又因了受造物的七个条件而益形扩大;这些条件是受造物的由来、伟大、众多、美妙、圆满、作为及秩序。 (1:10, 14)   第二章    在天主的痕迹内瞻仰天主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2

文德著作介紹:「帶出基督:嬰孩耶穌的五個慶節」—靈性上的母性」   聖文德於一二五九年將臨期之前於托斯卡尼的拉維納山,在祈禱與默觀中完成了「靈魂邁向天主的旅程」一書。及後,他發現自己仍有一些時間,於是他在將臨期中,透過聖神的默感,專注於默想主耶穌的降生奧蹟,並以獨特的方式反省嬰孩耶穌的禮儀慶節:預報救主降生、主耶穌降生、耶穌聖名、賢士來朝、及獻耶穌於聖殿。同時,我們將如同聖母一樣,懷孕、生產耶穌、並為祂命名、和賢士一起尋找耶穌、並將耶穌奉獻給天父。   艾力‧都爾(Eric Doyle OFM)在他的英譯本導言中指出,整部作品的默想主題是:「靈性上的母性」──每一位基督徒,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可以如同聖母一樣,成為主耶穌的母親。其實,當我們深入反省這部作品時,我們會發現聖文德是藉著主耶穌的五個慶節,為讀者揭示天主的恩寵存在於每人的生活中。艾力‧都爾在簡介中指出:「聖文德在此作品提醒我們悔改的必要。每一個悔改-心和思想的轉變,是福音的要求,使我們成聖的必要條件-被聖文德描寫為一個靈性上懷孕天主子的經驗。他把靈修生活上的成長連結到(福音記載的和在教會禮儀中慶祝的)基督生命的不同事件。在懷有天主聖言之後,我們會將祂誕下和為祂改名。然後,我們會與三王一起去尋找祂,而最後在聖殿將祂奉獻給天主父。在描述靈魂的三個官能(即三王)如何去尋找天主子時,聖文德寫道︰『纔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那裡?我們在東方見到了他的星,特來朝拜他。』(瑪2:2)我們曾看到祂的光輝從虔敬的人的頭腦中散發,我們亦曾看到祂的容光照耀了靈魂的最深之處。我們曾聽見祂溫柔的聲音、我們曾品嚐祂的甜美而覺得喜悅、我們曾聞到祂的香味而被吸引、我們曾受到祂的擁抱而這是不可抵抗的。」(簡介Ⅲ)   艾力‧都爾指出聖文德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一個神學家、同時也是一個詩人。何謂「神秘主義者」?「神祕主義者能吸引我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全心回應天主的話。透過他們對天主的完全依賴,以及他們對祂的話的圓滿回應,他們的人性被提昇。在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宗教的神祕主義者內,我們的人性達致最卓越的表達。        有時,當神祕主義者描述自己的神秘經驗時,他們的語言可能會令人費解。這是因為他們在嘗試表達一些幾乎是無可能表達的東西。然而,有一種語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傳達神祕經驗,這便是詩歌。聖文德是這一方面的大師。的確,聖文德在「嬰孩耶穌的五個慶節」的默想著述中,完美無瑕地表現出他既作為神秘主義者,又是詩人的身份。」(簡介Ⅱ)   聖文德指出,靈魂與基督的關係好像一對母子的關係,因此透過「嬰孩耶穌的五個慶節」註釋了主耶穌的話:「衪卻回答那告訴他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衪的手,指自己的門徒說:『看! 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12:48-50)這話雖然沒有提及聖母瑪利亞,卻是對她的稱許,她的信德讓她能承行天主的旨意:「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從那時刻開始,「她在自己的母胎懷孕了-那她早已在自己靈魂上懷孕的-天主聖言。靈性上的母性是先於肉體上的母性的,而在肉體上的母性的責任結束後,靈性上的母性會繼續下去。」(簡介Ⅲ)   聖母作為完美基督徒的典範,每一位基督徒都被召叫去完成天父的旨意,以及對聖言作出回應:「是」!若我們學習聖母的榜樣,在生活承行天主的意旨,我們便成為「基督之母」。作為基督奇妙奧體的一部份,我們有一個福音性的召叫去彼此幫助,令大家成為天主聖言的母親:「我的孩子們!我願為你們再受產痛,直到基督在你們內形成為止。」(迦4:19)在教會歷史中,不同的聖人及神學家對均有解釋,其中最具特別重要地位的可說是聖方濟及聖佳蘭的教導,他們倆都都將靈性上的母性、與基督和靈魂的神婚、以及基督的兄弟姊妹之愛連繫起來。   在聖方濟的「致信友第一封書信」(Letter to the Faithful)中,寫道︰「當我們藉著對主的愛和純潔坦誠的良心,不斷地在我們心靈和身體(參閱格前6:20)擁有祂時,我們就是祂的母親;藉著能光照他人,作為表樣的聖善生活,我們使基督降生!」(信友一10)聖方濟在自己的本性中取得陽性與陰性的平衡,尤其是靈性上的父性和母性。他描述那些在修會內行使權力的人為母親。靈性上的母性確保權威是用來服務兄弟的工具,而不會墮落到成為壓制其他會士的手段。(簡介Ⅲ)   聖佳蘭曾向布拉格的聖依搦斯(St. Agnes of Prague)寫道︰「你真正堪當被稱為聖父之子的姊妹、淨配和母親。」(聖佳蘭致布拉格依搦斯第一書信24)與聖方濟一樣,她對馬槽裡的嬰孩耶穌有一份親切的熱愛。這是天主的溫柔與謙遜的啓示,而這也引起她母性的心的一份愛。她明白到這是一個仿傚聖母,成為耶穌基督之母的召叫的重要部份。聖佳蘭傳記的作者給她封上了一個美麗的頭銜︰「天主之母的腳印」。(簡介Ⅲ)   此外,另一位方濟靈修的神秘主義者朱利安‧諾維奇(Julian of Norwich)對耶穌的慈母之心有以下的解釋:「那以善對付惡的耶穌基督是我們的真母親。我們不但欠祂我們的存在-這正是祂母性的本質!-而且也欠祂以後對我們的愛護。正如天主是我們的父親,祂也是我們的母親…祂是我們的母親,正因為我們的母親耶穌引領我們透過祂那敞開了的肋旁,到達祂神聖的胸膛,在那裡我們可以一瞥天主和天堂的喜樂-那永恆福樂的內在肯定。」(Revelations of Divine Love p.121)(簡介Ⅲ)   如此,我們可以知道「靈性上的母性」是源自天主,因為世界被造時,一切美善均是源自天主。聖母的女性氣質、童貞、靈性及肉身的母性全源於天主。我們的靈性上的母性亦是源自天主,因此天主的靈性上的母性比世上任何的母性和父性更早出現。「天主作為萬有的原始,既是父親也是母親;萬有皆藉著祂而受造的天主聖言,既是兒子也是女兒;那使大地更新的聖神,既是永恆的陽性也是永恆的陰性。我們靈性上的母性的發展,透過給予我們更具創意、更溫柔及能給予生命的能力,會塑造我們成為更完善的天主的肖像」。(簡介Ⅲ)   第一個慶節:預報救主降生 當聖母向天主回應:「是」!她便懷孕了這嬰孩。當時,她並非完全知道這是甚麼意思?但天主的恩寵給予她力量使她能同意天主的召喚。這個「懷孕」有甚麼意思?在方濟靈修中,這是從天上而來的至高美善:天主臨在於聖母的胎中。因著這次懷孕,聖母被稱為:「充滿聖寵者」。所以我們每次接受聖神的蔭庇,我們便能接受天主的聖寵。正如懷孕為婦女們是寶貴而獨特的經驗,因此被天主聖寵所充滿,亦是寶貴而奧秘的時刻!「當靈魂最後拒絕和擯棄一切以往對世俗事物的追求,並在那賜與一切美好的贈與和一切完善的恩賜的光明之父(雅1:17)的恩賜下,決定過一個新生命時,此靈魂便透過恩寵靈性上成孕。」(1.1)   聖文德指出聖母在得悉自己懷孕之後,便到殷卡陵(Ein Karem)聖婦依撒伯爾家中,聽取她的意見,並向她學習;因此,當一個人接受了天主的聖寵的時候,他亦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能辨別天主的旨意。「靈修指導員」的角色在這裏便非常重要,他能協助我們辨別天主的旨意,使我們能積極地回應,不使天主的聖意「流產」!「聖額我略說︰『當一個人與一個有聖德的人密切交往時,透過經常見他,聽他的話,和見證他的典範行為,他會發現自己被真理之火燃燒、遠離罪惡的黑暗、及被神聖之光的愛所燃起。』聖依西多祿(St. Isidore)則認為︰『尋找與善人交往的機會。如果你與他們交往,你會分享他們的德行。』…虔敬的靈魂,當你發覺自己透過聖神孕育了一個對恩寵生命的新渴望時,你應該做以下的事︰要避免與惡人來往、階同聖母開始往山區去、尋找屬靈的人的指引、勉力跟隨聖人的足跡、反省有聖德的人的教導和言行。要遠離惡人們有毒的意見,因為他們不斷想歪曲、防礙及粉碎聖神所默感的新渴望。」(1.2-3)   同時,聖文德亦為我們指出了聖德的偽裝:「你所開始的靈修是超越你自己的能力的;你想進行的是太困難的;你現在所做的是太大的負擔。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這些事。你的頭腦會被混淆、你的視力會被破壞、你會患上以下種種病症︰肺結核、癱瘓、腎石、頭昏、感官變得遲鈍、頭腦模糊、以及喪失各種官能。如果你不放棄你剛開始的靈修,並加強注意自己的身體的話,這些恐怖的事便會發生在你身上。這些靈修不單不適合你的崗位,更會損害你的名譽和名聲。」(1.3)這些思想或許在我們的祈禱經驗中也曾出現過,這樣我們便會陷入放棄的危險之中。魔鬼亦會利用我們人性的弱點:「那些世俗人的可惡的意見經常毀壞了很多人,並殺死了那在他們內因聖神成孕的天主子,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啊!魔鬼的意見是多可惡和致命的藥,因為它妨礙了天主子在靈魂內成孕,並殺死及毀壞了很多人之前所定立的堅定決心或聖願。」(1.3)此外,天主亦非要求我們生活得一罪不染,祂渴望我們能在生活中以愛德回歸到祂的慈愛之中。「天主所著意的卻是一個虔敬的靈魂有不斷增強的熱情和愛。祂不理會你曾經表現如何,但著意你現在開始怎樣做人。」(1.6)   所以,我們縱然不會一罪不染,但天主的慈愛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們,因此我們便應努力作補贖,透過神聖的定志而走向「成全」之路,從而孕育天主子在我們的靈魂內,並懷著渴望將嬰孩生下來。   第二個慶節:主耶穌誕生 眾所周知,聖母在白冷誕生了主耶穌,她接受了這份恩寵,且將這份恩寵彰顯出來。我們也同樣地在接受了恩寵之後,要將恩寵展現出來。聖文德亦將恩寵等同於「禮物、美善」。聖方濟在「致信友第一書信」中指出:「忠實的靈魂,當我們藉著對主的愛和純潔坦誠的良心,不斷地在我們心靈和身體擁有祂時,我們就祂的母親;藉著能光照他人,作為表樣的聖善生活,我們使基督降生」。(信友一10)我們都是主耶穌的母親,而透過我們的善功,能把祂生下來!   聖文德在第二個慶節的開始,便指出靈魂如何能使那已在其內成孕的天主子,在適當的思想及祈禱保護下,在我們決定過一種更成全的生活中,誕生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讓私慾順從聖神,而非與聖神敵對:「當本性的私慾和聖神的引導在靈魂內互相敵對時(參閱迦5:17);當聖神渴望獨處而私慾渴望與群眾共處時;當聖神在基督內喜悅而私慾被世俗所吸引時;當聖神尋求默觀天主的平靜而私慾渴望世俗的名譽地位時,天主的平安便不能堅固地在靈魂中紮根。相反,當私慾順從聖神,即當我們實踐善功而同時私慾被阻礙時,內在的平安與喜樂會恢復到靈魂中。」(2.1)然而,若我們能追隨美善而生活,那麼便能得嚐其中的喜樂,正如經上所載:「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9-30)   從這喜樂中,使我們想起瑪利亞,她的名字為我們帶來新的反思:「『瑪利亞』這名字意思是『苦海』、『那啓蒙人的』、『那控制的』。首先,你要為你自己所曾犯的罪透過那悲痛的淚水成為一個『苦海』,或應做而不做的善行而哭,並不斷為自己浪費的時間而責備自己。第二,你要透過說一些啓發人的說話、實踐德行和教導人不斷行善,而成為『那啓蒙人的』。第三,你要透過成為你五官、肉慾和一切行為的主人而成為『那控制的』。這樣,你的一切行為會符合正確理性。你做任何事都會尋求和渴望天主備受光榮和讚頌、尋求啓發鄰人和你自己的得救。」(2.2)   如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聖文德所指出的,是要求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好使天主的恩寵能在我們心內生長,從而滋養我們的靈魂,在靈性生活達到成熟階段後,我們便能將之發揚光大,將能深藏在我們心的天主聖言──主耶穌基督分享給其他兄弟姊妹:「當我們以祈禱滋養祂時、以我們溫暖和愛的淚水為祂沐浴時、以我們像無玷襁褓的渴望裹著祂時、以神聖的愛擁抱祂時、以真心的渴望親吻祂時、從心底珍愛祂時,我們就確實知道祂是何等的和藹慈善。這就是此嬰孩耶穌如何在一個虔敬的靈魂內出生。」(2.3) […]

Continue reading

聖文德講座-01

聖文德生平及其對教會的貢獻 (一)聖文德的生平 文德原名若望斐丹匝(John Fidanza),生於意大利中部巴熱羅城(Bagnoregio),出生年份不確定(1221,亦有研究為1217),但他是出生於小兄弟會新興時的高峰期。他在巴熱羅城的方濟會院中接受了基礎的教育。文德與聖方濟沒有直接的接觸。聖方濟於1226年逾越(離世)時,文德仍是一個小孩子。雖然聖方濟可能在他的宣講旅程中曾於巴熱羅城宣講而接觸過文德,但文德郤從沒有提及他與聖方濟的見面。但他郤見證了他曾在一次重病,他的母親瑪利亞(Maria di Ritello)向聖方濟轉禱後得到痊癒。近代學者認為他這次重病痊癒的經驗應發生於1228-1231期間,即於聖方濟宣聖後。 文德於1235年前往巴黎大學修讀,因而與小兄弟會有所接觸。小兄弟會於1217年於巴黎駐紮,開始宣教,並於1240年建築為學習弟兄的大型修院。在巴黎的小兄弟中,有一位是於1236年入會的亞歷山大‧赫匝(Alexander of Hales)。他在未入會前已是一位於巴黎大學擁有「座席」(Doctoral Chair)的教授。因而當他入會時,他亦將「座席」帶進小兄弟會,從而將小兄弟會的學院(School of Friars Minor)成為巴黎大學的一部份,開展了小兄弟會於巴黎的「知識傳統」(Intellectual Tradition)。 文德於1243年加入小兄弟會,並於亞歷山大‧赫匝指導下學習,同時亦受John of La Rochelle。1245年受教於Eudes Rigaud 及William of Middleton。文德相當崇拜亞歷山大,同時由於亞歷山大亦非常欣賞文德的才華及德行,因而他對文德的影響相當深。教宗Sixtus IV 在文德的列聖品諭誥中指出:「聖文德在學術上的偉大,且在謙遜及聖德上同樣偉大。他的純真及如鴿子般的簡樸,正如亞歷山大‧赫匝所形容:『在文德身上,我看不見原罪的遺害』。」當時,除了亞歷山大及其他小兄弟會學者的學養吸引文德外,還有聖方濟的簡樸。因此,除了巴黎大學知識傳統的陶成外,亞西西的簡樸更造就了文德。正如教會是由一群簡單的漁夫開始,經過發展包含了有名及熟練的博士;同樣的情況亦出現在聖方濟所創的小兄弟會。如此,天主向我們指出並非由於人的苦心經營,而是由於主基督的願意而創立了修會。除了亞歷山大‧赫匝外,聖安多尼及其他小兄弟會早期兄弟的芳表也吸引了文德。文德在入會後,仍繼續他的神學課程。當時,教會仍未對初學生採取禁閉式的訓練。為文德而言,修道生活與神學研習是分不開的。 文德於1248年考獲聖經教授資格,並於1251-52年間教授「隆巴哲學命題」(Sentences of Peter Lombard),並發表了「隆巴哲學命題註疏」。1253年文德考獲博士銜,正式成為大學教授,並成為巴黎大學方濟學院的領導人物。1256年,文德面對William of St. Amour 的挑戰,維護修會貧窮的理想,發表了「基督的神貧論」。 1257年文德當選為小兄弟會第七任總會長,整頓了當時修會面對挑戰。文德是一位能幹的行政人員,他為修會提供了規則與程序,使處於分離危機的會士們能重新團結。他經常提醒會士們的不是作為基督徒的價值,而是作為一位跟隨微末的亞西西方濟的價值和意義。在文德作為總會長前,在他的著作及講述中均沒有提及聖方濟,對他的生命知道的也很少。他在1257年所著述及發表的均是他在巴黎大學任教時的學術研究。但在他當選後,聖方濟的形象便相當明顯了。文德在他所著作「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的序言中給予他對聖方濟的指標:「我雖是一個不肖的罪人,卻忝為聖方濟總理小兄弟會務的第七任繼承者。我為則效聖父方濟而熱切追永上述和平。在聖父方濟逝世三十三周年接近其慶辰時,我曾在天主的策動下,為了喜愛並尋求精神和平而退居於拉維納山的幽靜處所。在我集中心思以探索怎樣使我的心神上達於天主時,我記起聖父方濟在此處所遇到的奇蹟,亦即他看見一位就像被釘於苦架的、有翅子的熾愛者。我當時立即注意到:那次神視面顯示聖父方濟在靜觀時所感到的出神;另一方面則在指出取得該神視的途徑。」文德亦指出:「途徑無非熱烈愛慕被釘的基督」。當代方濟學者Eric Doyle指出:文德隱修於拉維納山為被釘基督所轉化,在他內已印上了基督被釘的印記。他從經驗知道團體中的會士並非全是聖人,亦知道不應太著眼於個別會士的缺失,反而應著眼於大團體的成聖。文德對管理修會採取中庸態度,他一方面努力忠於聖方濟的理想,另一方面發展修會趨向建制的路線。對於「貧窮」的註釋,他則容許在修會發展的過程中,作出適應及更新。 1265年教宗克來孟擬任命文德為約克總主教。文德堅持不就。八年後,1273年教宗額我略十世頒詔任命他為樞機,兼任亞巴若(Albano)總主教。文德接受樞機職務後,亦協助教宗準備第二屆里昂大公會議。此次大會的主題包括:(一)教會的更新;(二)教區神職與行乞修會(Mendicant Order)的修好;(三)羅馬與希臘教會的修和。文德於1274年7月15日──里昂大公會議閉幕前兩天──逝世。他死亡的原因耐人尋味,他是否死於自然?或因作為總會長而心力交瘁?或是其他因素導致他的死亡,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準確的記錄。1482年4月14日史斯督四世列他入聖品,並於1588年3月14日史斯督五世宣告他為「愛火聖師」(Seraphic Doctor)。   (二)聖文德對教會的貢獻 (A) 聖文德的著作 文德的著作共分為三個時期: 作大學教授期間(1248 – 1257): 學術專著:「隆巴哲學命題註疏」; 聖經釋義:(1)訓導篇;(2)路加福音;(3)若望福音; 三套可議論的題目:(1)福音的成全;(2)基督的認知;(3)聖三的奧蹟;   建立「方濟靈修」體系(1257 – 1267):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The Soul Journey […]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