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著作介紹:「方濟大傳」的靈修含意
(一)背景
聖文德在1260年於納邦舉行的小兄弟會總會議中,被委託重寫一本方濟的傳記,以取代所有現存的傳記。這些現存的傳記包括:薛拉諾所寫的第一傳記、第二傳記、聖方濟的奇蹟、及朱利安著的聖方濟傳。面對這些傳記,聖文德發現有一些問題存在:薛拉諾所寫的兩本傳記,相差超過24年,而朱利安所著的傳記則過於簡短,而出現遺漏或壓縮了重要的資料。因而,聖文德希望透過這本新的傳記表達出一套深厚而恆常的靈修神學。他編寫時的政治動機相當明顯:由於早期的傳記包含了太多聖方濟原始的精神,這為聖文德重整修會的制度有著相當大的困難,因此他要從靈修的角度重新編制聖方濟的經歷。「我自知無能,也不配撰寫如此堪為我們取法和尊敬的方濟的生平,如非為了眾弟兄熱忱的期望,及總會議的一致要求,我決不敢嘗試這工作。」(文大序3)同時,他為了能撰寫這本傳記,曾作了深入的研究,並走訪了那些曾與聖方濟一同生活而仍活著的早期兄弟。「我曾親自探訪了其生於斯,和死於斯的處所,並與若干尚健在人間的他的密友,尤其是若干親自體驗到其聖德的芬芳,並嘗試倣效其生活的弟兄們,做了謹慎的談話;這些證人的守正不阿,以及他們實話實說的明顯事實,令我們對他們作證的事實,放心信賴。」(文大序4)聖文德亦清楚地指出他所用的方法:「本書的敘述事件,並不常依年代的秩序,反之為了避免紊亂不清,我立意更為系統化,將發生於不同時間,而屬於類似的事聯結一起,同時將發生於同一時間,而屬於不同主題的事予以分離。」(文大序4)因此,聖文德主要是將薛拉諾及朱利安的作品逐字記錄地編譯出來。但他卻非常獨特地將這些資料以一套完整的靈修神學組織及詮釋,而完成了這本「方濟大傳」,其後亦為禮儀的誦讀而編輯了「方濟小傳」。
聖文德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這委託給他的差事,在1263年於比薩的總會議中,呈獻了他的作品「方濟大傳」。當時出席的還有34位省會長。在1266年於巴黎舉行的總會議,批准及認可了這個傳記作品;同時亦決議要銷毀所有在「方濟大傳」之前所有的方濟傳記資料。如此,聖文德所著的「方濟大傳」在十三世紀開始,便在教會及歐洲社會中廣泛流傳。由於這個銷毀的命令正好反映出當時修會對文件的保留的觀念不足,同時在這個嚴苛的指示命令下,不但一些應予保留的手抄本消失了,也開始讓這些手抄本在方濟會士們中間分散著。在這個情況下,有關方濟人格及其作品的認知上就非常貧瘠了。這個情況維持好一段時間:1768年才重新獲得薛拉諾的「方濟第一傳記」;1806年才獲得薛拉諾的「方濟第二傳記」;1899年才獲得薛拉諾的「論方濟的奇蹟」。
基督教學者保羅沙巴底 (Paul Sabatier) 於1894年出版了「亞西西聖方濟之路」一書,同時引起了一些歷史學者的注意,他們希望復興早期方濟會的資料及其原始精神,這似乎是對聖文德所著的傳記及他的政策持有相反的意見。事實上,在聖文德發出如此指令的時候,也有許多神修派的弟兄們作出指責,認為聖文德的方濟傳記是以技巧寫成,並且遺漏了許多古老的說明。
(二)聖方濟生平的靈修
聖文德欲表達的靈修可從他著作的「方濟大傳」的結構中了解。從序言中,聖文德表達出他並非依照編年的記述法編譯,而是按「主題」。第一至四章:描述聖方濟的早期生活、他的皈依、如何建立修會、及修會的發展;第五至十三章:主題編譯;第十四及十五章:方濟的死亡及宣聖。現將第五至十三章的主題細列如下:
「淨煉」階段
第五章:方濟的克己生活,受造物提供他的神恩。
第六章:方濟的謙虛與服從,以及在細小事上天主如何俯就他。
第七章:方濟對貧窮的熱愛,以及天主如何以奇蹟照料其需要。
「光照」階段
第八章:方濟對受造物的同情,以及受造物對方濟的愛。
第九章:方濟熱烈的聖愛及其如何渴望殉道。
第十章:方濟的熱心祈禱及他祈禱的效能。
「合一」階段
第十一章:方濟對聖經的瞭解及其先知之恩。
第十二章:方濟在宣講的實效及其治病的神能。
第十三章:方濟的五傷。
從這三個階段中,讀者會發現有另一個節奏。在「淨煉」階段中有很明顯的「相對的巧合」(coincidence of opposites):在第五章內,方濟的克己相對於天主的富饒透過無靈的受造物給與他的神慰。「有一次,方濟在聖烏爾巴諾隱修院患病甚重時,他感到自己需要一點使他有力的東西,他便要了一杯葡萄酒。人們告訴他說:那地方一滴葡萄酒都沒有。他便請他們給他倒一杯水。水端過來後,他就畫了一個十字降福了水,馬上水就變成了上好的酒。於是該窮會院無力提供的事物,他的聖德卻供應給了。他一嚐了酒,馬上感到身體好得多了。」(文大5:10)「一夜,正當他躺著思念天主時,忽然聽到七弦琴演奏無比美妙的聲音。他雖看不見誰在演奏,但由於音樂時起時落,可以認定演奏者在來回徘徊著。全神嚮往於天主內的方濟,聽到了這奇的音樂,感到如此的快樂,致使他自覺離開了世界。」(文大5:11)「試想,方濟的良心何其純潔,其聖德何其高妙!一如他的意願,無情的火喪失了其燃燒的能力,清水變成了美酒,天使為他演奏,天上的光為他指路。」(文大5:12)
這種似乎矛盾的秩序在第六章亦繼續出現。聖方濟的謙遜服從,被天父在他身上所行的奇蹟中的服從所平衡了。「方濟擁有豐富的謙虛,它是諸德的護守者與冠冕。他本人則是基督成德生活的明鏡及光芒四射的楷模。但是,他自己心目中,他只是一個罪人。其神業的進展,就以這為基礎;而這基礎乃是他獨如一位明智的建築師,由基督所學得的。他常說:天主聖子由崇高的聖父懷中降來人世,為分擔我們的不幸,而成為我們的主及師傅,正為了以言以行訓導我們的謙虛。」(文大6:1)
在第七章中,記述方濟如此熱愛貧窮,天主卻以奇蹟照料其需要。「方濟在接近里野地地區的一座隱修居所內臥病不起時,一位醫生曾經盡力照料了他,聖人因為一無所有,對報答醫生也一無所能,但天主酬報了該位醫生熱心的努力,使得他在此世也不無報酬。這位醫生剛盡其所有財力起建了一座新房子,這房子的牆自上至下,裂開了一道縫,使得整座房子有坍塌的危險。人力對這座房子,似乎沒有挽救的可能;不過,醫生卻將其希望完全寄託在聖方濟身上,並請求弟兄們給他一點聖人觸動過的物品,他一請求後,終於得到了聖人的一撮頭髮。他將該頭髮,夜晚時放該裂縫中,翌晨一起床,他發現裂縫如此嚴密結合起來,以致完全沒有了裂縫的痕跡;而夾在當中的頭髮,也不可能被取出來了。」(文大7:11)「又有一次,方濟計劃到一座隱居之所專務祈禱,由於他身體虛弱,故騎一匹屬於一位勞動者的驢子。那時正值盛夏,驢的主人疲憊不堪,口乾舌燥,使得他在方濟後面叫喊說:『除非立即有水可喝,我便要渴死了。』方濟立時下來,跪在地上,雙手向天,舉行祈禱,直至自覺為天主所俯聽。祈禱完畢後,就對其驢主人說:『請到那巨石下,你將會在那裡得見有水滾滾流出來,仁善的基督就在此刻使石頭為你而流出來。』因了天主這麼容易俯聽其忠僕方濟,一個口乾舌燥者,能由巨石中得飲清泉,以解其燥渴,這都為了一個人有力的祈禱。該處過往未曾有過水,此後,既使有人作了仔細的搜尋,也沒有找到水的痕跡。」(文大7:12)
當進入第二階段,即「光照」階段時,這種「相對的巧合」的技巧並不十分明顯,只有一些零碎的片段。第八章論及聖方濟對受造物的同情時,表達出他對受造物的愛,而受造物亦相應地作出回應。「同情有如保祿宗徒所說的:它有裨於一切。這同情充滿著方濟的心胸,並深入其五內,使得他整個生活似乎完全為它所統馭。就是這出自愛的同情,使得他以祈禱結合天主,並使他因了分擔基督的苦難,而變成了基督。也是出自愛的同情,導引他奉獻自己與近人,並使他有了萬物的和協,而讓人返回到原初的無罪。」(文大8:1)
在第九章的描述中,聖方濟懷有如此熱烈的聖愛,使他多麼渴望殉道,並到回教徒的地方為主作證。「聖方濟由於愛火炎炎,熱切希望獲得其愛火不可能熄滅,而其英勇也不可能摧毁的殉道者的光榮勝利。他既為這完美的聖愛所燃燒,而愛又是與怕懼不能並存的,所以他所憧憬的目標,藉著殉道的劍,將自身作為生活的祭品,獻給天主,以便以這方式來補償基督為我們受死的大愛,並激勵他人也愛天主。」(文大9:5)「熱愛基督的方濟,雖然全心期望為基督捨命,但由於天主仁慈地安排及聖人的功德,未能如願以償。他所以未死,是為了將來取得更為光榮的特恩,同時又贏得其深切期待的殉道光榮。天主聖愛之火如此灼熱在其心中,故將來必須明白地表現在其肉體上。」(文大9:9)
雖然他未能如願地殉道,但他的渴望卻標記性地實現,滿全在主耶穌賜給他的五傷中。第十章記載了聖方濟因他熱心的祈禱而行了不少奇蹟。「柏路佳教區的聖尤斯定隱修院院長一遇見方濟,便立即下馬,以表示其尊重之意,並為了和聖人談論其神修生活。他們在愉快地交談一陣子後,院長便向方濟告辭,並謙虛地請求方濟為他祈禱。天主的人便回答說:『我很樂意為你祈禱。』及至院長離去不遠,方濟就轉身向同伴說:『弟兄,請稍候片刻;我要踐行我的諾言。』就正在方濟祈禱時,該院長忽然自覺心內從未體驗過的喜樂及熱誠之神,致使他神遊於天,並且迷失於主內。如此不久便醒了過來,他才明白了這是方濟祈禱的功效;自此之後,他較前更喜愛方濟會,同時,他常將這事告訴他人,並視之為一個奇蹟。」(文大10:5)
在第三階段,即「合一」階段中,那種「矛盾」的秩序再次出現,但不及在「淨煉」階段中,如此生動的手法。「方濟的言語猶如灼熱的火,通透人心的深處,使聽眾的心靈洋溢著驚奇。方濟的談吐雖不具文才,卻往往表現出來自天主默示的信號。」(文大12:7)聖方濟所修的德行在第十三章達至最高峰,就是他印上了被釘耶穌的五傷。「於是,方濟先做了熱誠的祈禱,然後由祭台上取過福音書來,並叫他虔誠而有聖德的同伴,因聖三之名打開福音書。每次遇到的都是基督的苦難,方濟因此便瞭解到,自己在離開世界之前,必須像基督一樣受苦難,就如自己一生,事事像似了基督……在接近舉揚十字架慶日的清晨,正當他在山上全神貫注於祈禱時,方濟看見有六個如火的翅子的熾愛者由天而降,這神視迅速地降來,並停留在靠近方濟的空中。此時,他見到在翅子中間有位被釘的人的形象,這人的手和腳伸開來,並被釘於十字架上,兩個翅子高舉在其頭上,另外兩個則自兩旁伸展在飛動著,而其它兩個則掩著祂的身體……他因見到了這奧秘的神視,而驚奇出神。他清楚明瞭基督的苦痛和長生不死的熾愛之神,是不能並立的,最後由於天主的默示,他才懂得天主所以展示他這神視,是為叫他看出一位熾愛基督者,可以只靠了火熱的愛德,而完全相似基督,並不必粉身碎骨。神視消逝後,方濟的心為一種可奇的愛火所燃燒,而其身上則印上了一個更為可奇的形象,就是在這時刻,鐵釘的印,出現在他的手足上,猶如在神視上見到的被釘於十字架的那人一樣。」(文13:3)
由有關方濟印五傷的敘述開始,整個傳記的編排從「主題」式的秩序再次進入「編年」式的秩序。傳記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就是聖方濟的死亡及宣聖。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編年」式的秩序亦是依從著「淨煉、光照、合一」三個階段。聖方濟從淨煉:他的皈依,經歷光照階段,藉著印上主耶穌的五傷,走進合一階段,並在死亡中轉化,傳統上稱為「逾越」。「方濟逾越」的描述是整卷傳記中最美麗的:「最後,天主所有奧秘在方濟身上全部滿全,他的聖善的靈魂,便脫離了其肉體而被天主光榮的深淵所吸收,而方濟於是便安息主懷……他的靈魂猶如一顆閃亮的星,乘著白色的雲在大水之上升上了天;他發著聖德的神光,洋溢著天主豐富的上智與聖寵,而這些聖德、上智和聖寵,曾替他賺取到進入基督永遠休息於光中的光明與平安宮殿中的權利……在他的聖手與聖腳可以看到鐵釘,這些鐵釘像天主奇蹟般地以其肌肉所形成的……他的肋旁聖傷,可以看出決非人為的結果,正如產生救贖奧蹟,與人類賴以重生的我們救主的肋旁聖傷。鐵釘色黑如鐵,但肋旁的創傷呈紅色,而肌肉則微縮猶如圓圈,好似一朶美麗的玫瑰。所有其他的皮膚,原本微呈暗色,尤其因了患病,更顥褐色,而現在則變為耀眼的潔白,使我們想到那是屬於天上聖人的肉體。」(文大14:6;15:2)在「合一」階段的高峯就是方濟被列入「聖品」,這是與天主聖三合而為一的結果。
(三)聖方濟的形象
究竟聖方濟在聖文德所編譯的傳况中有何形象?聖文德欲向修會的會士及其他信眾推薦聖方濟為「福音生活的典型」,在聖方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靈修生活進程的動力、及修德成聖的理想實現。他將聖方濟連結於眾多聖經人物:若翰洗者、厄利亞先知、默示錄中擁有六隻翅子的天使…。聖方濟成為第一位「基督的肖似者」,他在生命歷程的進展中透過增進不同的德行,趨向主耶穌,這就是聖文德所著「靈魂邁向天主的旅程」中的不同階段。他所肖似的就是聖文德在另一本著作「生命之樹」中所描繪的主耶穌。最後,他被提到拉維納山,就好像主耶穌在大博爾山顯聖容一樣,他接受了主耶穌受難的標記,銘刻在他的身上。
「方濟大傳」原文轉載自「方濟與佳蘭(二)」編譯:高達德,至潔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