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著作介绍:「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
(一)写作背景:
有关写作背景,文德在本书导言中,已亲身为我们说明了。他从圣方济「六个翅子色辣芬天使」的神视中得到启示,当时是圣方济获得「五伤」恩赐的卅三年之后,约在1259年秋天,他在任总会的第二年。同时,他指出是为效法圣方济及热切追求和平。从前言可以看到文德有很重的行政负担及对修会事务很大的张力。同时,他亦在寻找方济会的根。因此,他走上拉维纳山作默想。拉维纳山为小兄弟会来说是一座圣山,因为圣方济当年(1224年)就是在这里走向他生命的最高峰:被钉的耶稣以六翅子色辣芬天使的形态显现,并在他身上印上被钉者的印记,这是最彻底追随主耶稣者的记号。文德愿意透过这次经验寻求对圣方济理想更深入的领会,这次为他个人及为修会均非常重要。
(二)旅程计划:
「我当时立即注意到:那次神视一方面显示圣父方济在静观时的神魂超拔;另一方面则在指出取得该神视的途径。」因此,这神视同时显示目标及过程,并成为文德所描述旅程的柜架。他在本书的首六章指出过程,而第七章则指出「与主契合」的结果。文德将这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而这六个阶段是从三阶段的仔细分析,这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主要的默想或宗教意识:受造物、人的灵魂、天主。这三种宗教意识存在于世界的不同宗教传统及文化中,而圣文德将基督宗教中独特发展的传统统整为一系统(Summa/大全),可比得上圣多瑪斯的「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ae)。从本书的拉丁原文,并透过中世纪灵修作家的用语,书名:「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可能较为贴切。文德用旅程的观念整合了不同的传统,但他忠于圣方济的精神,指出唯有透过被钉的耶稣,人才能展开旅程:「人非通过被钉者不能正确地进入天主」。
(三)文德的神学系统:
文德从物质世界开始他的旅程,进入感观,继而进入灵魂的精神部份,而进入天主的奥秘中。人对天主的认识是内在的,并不是从理性分析而来的。他提供了三种方法接触天主,对应于他在本书中所描述的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自主的,并非彼此依附。
天主圣三的道理是绝对美善的「自我通传」(self-diffusion of Goodness)的奥迹,圣父是「满溢的喷泉」(fountain-fullness/fontalis plenitude),祂的神圣是富饶、动态、自我流露。从祂的无尽富饶中,父生(generate)子──永恒的天主圣言,并由于共同的爱中,共发圣神(procession of the Spirit)。
当天主从祂的圣意中创造世界于时空时,这创造的能量从圣三的富饶中流溢出来,并按照天主子的原型而表达出来。因此,圣子是神圣与创造之间的桥梁,所有爱均是祂的反映,祂成了我们永恒的典范(Eternal Exemplar),从而使默观灵魂的旅程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从受造物中追溯至神圣意念的原型,因为一切都是天主圣三内在生命的动态富饶中流溢出来的。这就是文德神学系统的中心焦点:受造物是从天父而来,再回归天父的成长过程。
(四)灵魂进入天主的旅程:
全书共分为七章:以炽爱天使的三对翅膀作为三个阶段,每阶段又分为两个层面,共六章;第七章:以主契合作总结。主题分列如下:
第一章 由天主的痕迹瞻仰天主
第二章 在天主的痕迹内瞻仰天主
第三章 由天主的肖像瞻仰天主
第四章 在天主的肖像内瞻仰天主
第五章 由「实有」瞻仰天主的至一
第六章 在「美善」内瞻仰天主圣三
第七章 理智的静止及情感的奔放
「靠了这样的祈祷我们取得照耀而得悉上达于天主的阶段。由于依照我们的生活情形,宇宙万象构成我们上达于天主的一架云梯;同时某些事物是天主的痕迹,另一些事物则是天主的肖像;有些是有形的,有些则是精神的;有有始有终的亦有有始无终的;因而有些是属于我们内部的,另一些则是属于我们身外的。故为使我们抵达绝对精神的、永远的、高出于我们之上的、第一原始,我们必须通过有形体的,暂时的和我们身外的、祂的痕迹;而这便是「走上天主的途径」。我们亦须进入我们的心灵,它是天主的肖像,是有始无终的、精神的及在我们内部的;而这便是「进入天主的真理」。我们还须上升至永远的、纯精神的和凌驾乎我们之上的天主,瞻仰第一原始;而这便是「欢跃于认识天主及敬畏其威严」。 (1:2)
(五)内容重点:
第一章 由天主的痕迹瞻仰天主
受造物反映天主的全能、智慧及美善。 (1:10)理智由有形体的一切而窥视到天主的万能、上智及圣善,亦推测到天主是实有,是具有生命及理解力的,不可能腐朽及变动的纯神。 (1:13)这观察又因了受造物的七个条件而益形扩大;这些条件是受造物的由来、伟大、众多、美妙、圆满、作为及秩序。 (1:10, 14)
第二章 在天主的痕迹内瞻仰天主
当人通过感官去体会受造物时,就会发现天主,这过程包括:捕捉(apprehension)、快感(pleasure)及判断(judgment)。
由五官的门户进来的不仅有单纯的物体,亦有由单纯物体混合而成的物体。我们的五官捕捉到的不独是属于个别感官的物体,如光、声、香、味,以及由触觉捕捉到的热、冷、干、湿,亦能捕捉到数字、大小、外形、静和动;同时亦捕捉到物体及物体的动态,自然亦认识「精神的推动者」,就如通过效果而认识原因一样。 (2:3)由于人能捕捉,故整个有形世界便这样进入灵魂内。这些可以感觉到的外在的种种,首先经由五官的门户而进入灵魂;它们并非以其实体,而是以模样进入灵魂。 (2:4)如果捕捉到的对象适宜于感官,则将产生快感。凡是快感或快乐都出源于「匀称」二字。因为美丽无非是和谐与均匀。人如注意事物在能力上的均称时,便出现所谓甘饴;因为甘饴在于主动者的能力不超出接受者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感官在受到过度的刺激时,便不免感到痛苦,在受到适中的刺激时,便感到快乐。 (2.5)
人在捕捉事物并感到事物提供的快乐外,还对该事物加以判断,这涉及事物所以令人感到快乐的理由。真谛就在于事物的匀称。匀称根本没有空间、时间及变动。匀称是永恒不变;没有界限、无始无终和完全精神的物事。故此,判断是将感官接触到事物的有形可见的象,加以净化和抽象化,而使之进入理智的一种行为。 (2.6)
如此告诉我们,天主由自己内产生一个模样,与自己同等,同体,是天主光荣的反映。这模样无处不在,如同所有受造物皆在媒介内产生自己的模样。这第一个象是与父绝对匀称和相等,是满足人心的圆满快乐。它指正一切存有的准绳,是人用以对经由感官而进入心灵内的事物做出判断的依归。 (2.7,9)
第三章 由天主的肖像瞻仰天主
理解的作用在于捕捉到辞句、命题及结论的真谛。人非透过定义而了解每一辞句的真谛,便捕捉不到辞句的意义。人非知道这最崇高、最普遍的意义,便无从通过定义而准确了解低级辞句的真谛。除非你知道实有的三种特征:一、真、善,亦不可能了解自有的实有是什么。 (3.3)由于我们的理解无从判断其用以做出判断的定律或准绳,故该定律或准绳一定高于我们的理解。但除理解的创造者外,不可能有高于理解的实有存在。所以我们判断事物的能力,分析到最后,必然涉及出自天主的定律或准绳。 (3.4)
理解受生于记忆,如子之受生于父;因为唯有保留于记忆中的模样反映于理解中时,我们始能有所理解;而反映于理解中的模样便是言。爱则出发于记忆及理解,就如二者之连系。生育者、言及爱是灵魂的三种官能,即记忆、理解及意志。三者既同体又同等及同代,同时每一官能又存在于其他官能内。由于天主是一个完美的神体,故拥有记忆、理解及意志。祂不仅有受生于祂的圣言,亦有出发于祂的圣爱。祂们三者必须互相不同,因为受生者不得与生之者相混,受发者不得与发之者相混。
灵魂如对自身加以深思,则可由自身就如由一面镜子瞻仰圣三,即同永远、同尊荣、同圣体的圣父、圣言、圣神三位。 (3.5)
第四章 在天主的肖像内瞻仰天主
人不仅由自己,还可以在自己内看见天主。虽然天主如此接近我们的心灵,却很少有人在自己内看到第一原始。理由是:分神于俗务。既然整个心灵辗转于有形可见的事物中,焉能再度进入荣为天主肖像的自己内? (4.1)除非真理在基督内取了人性,将因亚当而拆损的云梯加以恢复,同时祂自身亦成为云梯,则我们的灵魂无从由有形的事物中仰起头来,看到自己及在自己内的永远真理。 「主说:我就是门,谁若经由我进来,必得安全,他可以出,可以进,并找到草场」(若10:9)。但除非我们信祂、望祂、爱祂,我们便不可能接近这门。 (4.2)所以,我们务必以信、望、爱三德来净化、照耀并玉成我们的灵魂,使肖像得以改造。 (4.3)
几时我们的心神以下列行按步就班地操练自己,亦即以「报告(announcing)、判断(declaring)、执行(leading)、指正(ordering)、加强(strengthening)、命令(commanding)、承受(receiving)、揭发(revealing)与结合(anointing)」的九种行为操练自己,则享有九品天使的荣衔。具备这些条件后,灵魂便进入自己内,并从而进入上天的耶路撒冷。 (4.4)「报告、判断、执行」是有关自然界的三种行为。感官与事物接触后,先给我一个「报告」;我们接到报告后,便对该事物的好坏做出「判断」;如果该事物是善的或没有危险的,便对该事物实行取舍,亦即所谓「执行」。 「指正、加强、命令」是有关劝勉的三种行为。我们做事时,先须将自己的意向指向天主;这便是所谓「指正」。由于这点并非易事,故应一再「加强」自己的意志,甚至应以「命令」强制执行。所谓「承受、揭发、结合」是有关圣宠的三种行为。灵魂如能完全弃绝自己,亦即圣文德所谓「高举自己在自己之上」,便将「承受」天主的照耀,便将「揭发」亦即看到天主的奥秘,并将天主密切「结合」而臻于奥秘生活的幸福境界。
第五章 由「实有」瞻仰天主的至一
凡有意瞻仰属于天主本质的、唯一无二的、无形可见的属性者,必须着眼于天主的实有。天主对梅瑟说:「我是自有者」(出3:14)。天主的实有如此真实无伪,使到不可能想像其为乌有,无论其为现实的乌有或潜能的乌有。人所孕育的第一观念便是实有,而且是纯粹现实的实有。
我们心灵的眼目,由于只注意普遍的、个别的实有,而不理会凌驾乎一切实有之上的实有,即使这实有是我们心灵所想到的第一对象…理由是:人既惯于观看事物黑暗的一面及有形事物的幻象,故在自见最高实有的皓光时,就像一无所见的。其实这种一无所见,正是我们心灵的最大光明,就如眼目看到纯粹的光时,似乎一无所见一样。 (5.4)
由于祂是唯一无二及无所不是的实有,故祂是「万物中的万有」(格前15:28),即使万物种类繁多而祂只是一个。理由是:因了祂不可分割的至一性、明亮无比的真理及衷诚无伦的美善在祂内含有全部德能、全部样本、全部好施;因此万物莫非由祂,借祂并在祂内存在,因为祂是万能、上智及一切美善的。 (5.8)
第六章 在「美善」内瞻仰天主圣三
为瞻仰有关天主圣三,「美善」是最主要的基础。 (6.1)凡是美善,都是好施者,亦即将自身通传于其他实有;故至高美善自然应是极端好施者。而极端好施者,则必须将自身无所保留而全盘地通传于其他实有。圣三极其相通,却有位格的特点;共是一个性体,却不是一位;极其相似,却在位格方面各有异同;极其同等却有一定秩序;同是永远却有「生」 (generation)与「发」(spiration);彼此密切无间却有「派遣」(mutual intimacy with mission)。所谓派遣并不含有空间的转移,而是出自一无所求的感应。人在祂前应惊奇、出神和赞颂。 (6.3)
想到这里,人的心灵,就好像造世第六天见到人一依天主的肖像而受造一样,沐浴在圆满的照耀中。看到我们的人性受到如此可奇的抬举,如此无言可喻地与天主结合为一,看到第十者与最末者、至高者与至贱者、圆周与中心、原始与终结、受造者与造生者、效果与原因结合为一,看到「内外都写着字的书」(默5:1)便已到达某种成全,便能偕同天主获致第六阶段的、就像造世第六天的圆满照耀。 (6.7)
第七章 理智的静止及情感的奔放
走完这六个台阶,便抵达于和平。此时,真正的和平者可以休憩于和平的心灵中,就如在内在的耶路撒冷中。这六个阶段就如造世的六天,灵魂先须在这六天内操练自己,然后始得享有第七天的安息。我们的心神首先由自己以外的痕迹并在该痕迹内间接地瞻仰天主。其次,由自己内部亦即由肖像并在该肖像内间接地瞻仰天主。然后由凌驾乎我们之上,亦即由闪耀于我们心灵之上的天主之光的模样,并在这光内,按照我们为旅者的资格和我们心灵操练自己的程度而间接地瞻仰天主。最后,到达第六阶段时,我们的心灵便瞻仰天主于耶稣基督内,祂是第一及至高原始,祂是天主及类之间的中保。在基督内,我们看到在受造的世界内绝对看不到的奇事,这奇事绝对超出理智的透视力。我们因了静观上述种种,不单逾越这有形世界,而且逾越我们自己。 (7.1)
这种逾越,所有理智的活动应完全予以放弃,而使情感全部转向天主并天主化。这点是奥秘而极端隐密的事。除厚渥主宠者外,谁亦无从得悉。 (7.4)